青年医生如何一手抓临床一手抓科研

2021-11-09 12:05:51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实习生 马晓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鑫昕

作为一名医生,能看病、看好病是不是就够了?在11月2日举行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重医附一院”)首届青年科技创新文化节上,这个问题引发了许多青年医生的思考。

事实上,如何一手抓科研,一手抓临床治疗,是不少青年医生面临的首要困惑。

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

在青年科技创新文化节的重要环节——《钱惪大讲堂》上,重医附一院党委书记许平对青年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说,医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医学不仅是科学,更是人文。做医生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有悲悯之心,要像重庆医学院(现重庆医科大学)的主要创建者钱惪院长所说的,医生应有“三心”:细心、虚心和尽心;“两意”:诚意和慈意。

“不做科研固然轻松,不写论文固然潇洒,但是这样的医生给病人带来的健康意义就会比较局限。”许平提出,青年医生要“三会”:会手术、会讲课、会书写,坚持“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以患者的需求为出发点,不断探索改进诊疗方案,促进成果转化,解决临床难题,为医学科技创新做出新贡献。

围绕这些话题,文化节期间,一些青年医生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重医附一院精神科医生周新雨在诊疗中发现,一些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在就诊时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并不典型,而一些治疗抑郁症的常规药物在青少年患者身上效果并不明显。全球范围内针对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研究较少。在医院和导师谢鹏的支持下,周新雨牵头组建团队,建立了关于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临床试验数据库,提炼出针对青少年抑郁症的治疗方案,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柳叶刀》杂志上,成为我国精神医学在此期刊发表的第一篇论文。

不仅如此,在不断的试验、核对和测算下,周新雨团队还找到了一种叫“Inosine”的物质,通过标志物对青少年抑郁症做出准确诊断,成为全球第一个发现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血浆独立诊断标志物的科研团队。

周新雨说,近年来,儿童青少年抑郁症高发,相关的诊断和治疗效果不佳的问题必须要得到解决。“从一开始在现有药物中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到研发诊断试剂盒,现在我们正在尝试研发新药物,未来还有很多工作和挑战在等着我们。”

自从博士期间选择了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研究方向,周新雨就一头扎下去,其牵头确立的相关诊疗方案被写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多国权威医学指南。

青年医生尽早确定研究目标,“只追一只羊”

医学科学研究不能“赶时髦”,这是许平对青年医生的期待。他希望,青年医生尽早确定研究目标,“只追一只羊”。

“人生数十年真的很短,作为一名医生,一辈子其实看不了多少病人,而我们通过新的发现,找出新的方案,就能拯救无数人,做医生的乐趣也在于此。”重医附一院神经内科医生李琦说。

他在针对脑出血患者的治疗中注意到,传统的通过位置和大小判断一个血肿“好坏”的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有的血肿虽然小,但它在快速地扩大,一旦错过最初的几个小时,可能就丧失了黄金治疗时机。如果能够预测早期血肿的扩大趋势,就能为脑出血患者下一步的诊疗提供依据。

通过对大量病例进行分析,李琦发现,一种形似海岛的血肿更容易扩大,这种征象可以极好地预测早期血肿扩大和患者不良预后。他以“岛征”命名了该征象。国际上第一个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临床脑血管疾病征象——李琦岛征(Liqi island sign)就这样诞生了。

“通过这些征象,我们就能把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提前数小时。”李琦说。

许平认为,作为一名医生,首先要具备解决病人问题的能力,其次要在治疗中发现疑难杂症,开展临床研究。“国内外许多临床医生的研究成果,都是先在病床上发现了重要问题,继而总结了经验教训,上升到科学技术的问题予以解决或突破。”

他常用“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院士的话勉励青年医生:如果一个外科医生只会开刀,他只能成为开刀匠;只有会开刀又会研究才能成为外科学家。

在科研上始终保持敬畏之心

为解决青年医生参与临床研究的后顾之忧,重医附一院设立了“青年卓越科技人才基金”“青年拔尖科技人才基金”以及“学术带头人储备人才基金”三类青年人才配套项目,为青年医生开展科研工作提供启动资金和技术支持。

2019年以来,重医附一院投入第一轮3年期学科提升工程学科创新基金7140万元,青年人才配套项目经费2710万元。

骨科医生赵维康就是青年人才配套项目的受益者。刚工作不足一年,他不仅申报了重医附一院的2021年卓越人才项目,还斩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赵维康说,作为一名住院医师,日常工作十分繁重,如何平衡临床和科研是自己面临的最大困难。

“医院提供的青年基金为我提供了一笔科研启动资金,一些出国交流学习的机会和每年带薪脱产1-3个月的科研时间,解决了科研工作者的主要需求。”赵维康说,在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时,医院根据每一个人的研究方向,联系相关专家学者为青年医生提出修改建议,为初出茅庐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了直接的帮助。

在职称评定改革中,重医附一院也打破重论文和科研课题的评价标准,在全国率先进行制度修订和完善,将医生在临床中的治疗效果加入其中,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一些青年医生“重科研、轻临床”现象的发生。

“医学科学要对生命和健康负责,因此,‘破四唯’是当前一个重要的指挥棒。”许平说,年轻人想尽快出成果,但人才成长需要沉淀,医生不能为了职称而写文章,更不能出现学术不端行为。

赵维康说,在重庆医科大学读研究生期间,每次做汇报时,他的导师常常会问一句话:这个数据是不是真实。“导师一直告诉我们,可以做不出来东西,但不能弄虚作假。这种传承超越了医学技术,让我们能够在科研上始终保持敬畏之心,这是我未来会一直坚守并且希望传承下去的东西。”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