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2月12日凌晨,整个西安古城已经进入了梦乡,沉沉睡去。但是,位于西安古城东北方向新城大院里的一栋公馆却灯火通明。
这栋公馆就是国民党高级官员在西安商议军政大事的要地。此刻,这栋公馆虽然大门紧闭,但却人影攒动。
这天凌晨,西北“剿匪”副总司令张学良和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总指挥杨虎城决定在西安、临潼两地发动“兵谏”,扣押蒋介石。
两位将军为什么要发起这样的行动呢?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张学良指挥的东北军,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方针。短短几个月后,东北三省沦陷。
民族蒙难之际,中国共产党在东北三省组织成立了东北抗日联军等部队。这支英雄的队伍,在白山黑水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
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主张停止内战,组织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对日作战。
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制定了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驻扎在西北地区的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军和以杨虎城为首的第十七路军已经停止“剿共”。但是,蒋介石却依然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
△图左张学良 图右杨虎城
1936年12月,蒋介石飞抵西安亲自督战,逼迫张学良、杨虎城率部“剿共”!
停止内战 共同抗日
1936年12月12日凌晨,第十七路军发动突袭,迅速将十多位国民党要员抓捕。
而东北军则进抵华清池,与蒋介石的卫队交火。当东北军冲进蒋介石卧室时,已不见他的踪影,但床上的被子还有余温。
消息传来,张学良、杨虎城十分紧张,立即部署了华清池后山的搜山行动。一直搜捕到天亮,东北军终于在半山腰上的石缝里发现了蒋介石。
△图为蒋介石藏身处
西安事变的爆发,立即在国内外引起轩然大波。紧要关头,张学良将军给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发电报,邀请派代表赴西安共商抗日救国大计。
△听中共党史专家马沈讲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面对的形势
12月14日,中共中央派周恩来、叶剑英等人前往西安。24日上午,各方代表经过反复磋商,达成“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各项主张,西安事变终于获得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结束了十年内战,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成为扭转时局的枢纽。
2009年,画家王西京根据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历史事件,创作了中国画作品《西安事变》,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剑拔弩张的“兵谏”时刻
△美术评论家尚辉带您赏析经典画作
“兵谏”的所有军事行动都被巧妙地安排在一个视平线内。张学良、杨虎城处在视平线的中心位置。
为了表达进深感,在张学良、杨虎城之间有一张桌子。沿着桌子和椅子的斜线上去,聚焦的还是张学良的形象。
张、杨身后那位副官看表的动作和背景中的座钟,揭示了这场“兵谏”预定在凌晨5点。
“兵谏”军令已下,士兵们在视平线的左端,开始冲向目的地。吊灯垂压在画面的上端,预示了这场“兵谏”的不可预测性。
从细节上看,画作中张学良将军一身戎装,左手紧握着电话听筒,右手指向前方,这是发出“兵谏”号令的一瞬,呈现出剑拔弩张的感觉。
而杨虎城将军戴着眼镜,紧锁的眉头和紧抓大衣的右手,反映出他紧绷的情绪。
桌面上报纸醒目的大字标题“抗战”“救亡”,既彰显了张、杨二位将军抗日救国的决心,也是画作的点题之笔。
翻阅史集 呕心沥血
为了永久的文化记忆
1946年出生于西安的王西京,现任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
从艺近60年,他创作了《远去的足音》《李大钊同志》《黄河·母亲河》等代表作品。
“兵谏”这个瞬间,它是改变中国历史命运的一个瞬间。一直想把这个历史瞬间留给后代,成为一种永久的文化记忆。
——画家 王西京
为了保证这幅历史题材画作的严谨性,王西京搜集了大量史料,并多次前往西安事变纪念馆了解当年的历史细节。
△听画家王西京讲述创作历程
画出最大同心圆
合力共筑中国梦
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统一战线摆在重要位置,不断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力量。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把“坚持统一战线”作为党百年奋斗积累的十条宝贵历史经验之一,强调“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党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也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
今天,全体中华儿女必将同心同德、万众一心,以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西安事变的背后还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国画《西安事变》还有哪些创作巧思?
让我们跟随中共党史专家马沈、美术评论家尚辉一起,了解《西安事变》背后的故事。
更多精彩内容
敬请关注
CCTV-1
12月6日 22:30档
《美术经典中的党史》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