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雪冬捕 游人纳福

2022-01-17 13:41:25     来源:光明日报

【新春走基层·各地见闻①】

光明日报记者 李慧

开栏的话

年年走基层,岁岁有新事。

回望即将过去的农历辛丑年,那些闪闪发光的中国瞬间、中国故事犹在眼前;展望即将到来的农历壬寅年,新的征程和使命已在召唤。在这样一个继往开来的新春,光明日报记者再次踏上采访之路,走乡村、进社区,听民情、访民生,用饱含深情的笔与镜头,记录下属于这个时代的芳华绽放和梦想生长。

即日起,光明日报《新春走基层》栏目将陆续推出这些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鲜活感人的奋斗故事。让我们一起,向着春天出发!

大地银装素裹,偌大的新疆阿勒泰地区福海县乌伦古湖凝固成淡蓝色的冰宝石,宁静地镶嵌在广袤的雪海中。1月15日,零下20多摄氏度的湖面上,一场冬捕盛宴拉开帷幕。凿冰开眼、下网、穿杆、冰湖下传递水线,一道道烦琐的工序,渔民们早已驾轻就熟。

“出鱼喽!”13时,随着“鱼把头”一声洪亮的吆喝,雾气腾腾的乌伦古湖开始沸腾起来。五六个小时的等待之后,长达2000米的大网在绞网机的牵引和几十位渔民的协作下被缓缓拉出。

白斑狗鱼、贝加尔雅罗鱼、东方欧鳊……一条条泛着光的鱼在水雾间欢腾跳跃,渔民们满眼笑意,用渔网兜把鱼儿舀到冰面上。大鱼出网时,周围响起阵阵掌声和呐喊,一旁的游客迫不及待地抱着大鱼合影、沾福气,全然忘记了刺骨的严寒。

乌伦古湖冰面的平均厚度在50厘米左右,最厚的地方能达到一米多,因此很多当地人戏称冬捕节为“踏雪寻鱼”。

“鱼把头”张海江是土生土长的福海县农民,是个典型的“渔二代”。子承父业的他,毕业后也从事渔业生产,后转型开起了鱼馆。

“做‘鱼把头’15年来,看冬捕的游客越来越多,捕鱼人的日子也越来越红火。”张海江用力系了系腰间的红腰带,加快了走向渔场的脚步。

渔场上,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正在赏雪景、挑“福鱼”。“给我挑一个金色的鲤鱼,我儿子今年高考,希望他能金榜题名!”从广州来到福海的董洁在渔网中寻到属于自己的“福鱼”,以此表达自己的新年祝愿。

71岁的乌鲁木齐退休市民崔秀祥拿起手中的相机,拍摄下一幕幕精彩的影像,他兴奋地向记者展示相机中的摄影作品:“我今天第一次来到福海冬捕现场,虽然天气寒冷,但我心里暖暖的。回去我要好好推介冬捕节和冰雪旅游景色,让更多的朋友来福海体验冰雪文化和特色民俗。”

放眼广阔的渔场,雪地摩托、冰上自行车、碰碰球、马拉爬犁等多种冰上娱乐项目,让大批游客直呼过瘾。伴着冬日温暖的阳光,在冰雪的映照下,幸福洋溢在游客和渔民的脸上。

福海县阿热勒镇阔克铁热克村牧民阿曼·木合买提早就从冬捕节中嗅到了商机,平时养殖骆驼的他,在冬捕节期间和家人一起经营马拉爬犁项目。

“冬天游客多起来,原本农闲的时候也忙起来了,挣的钱足够贴补家用了。”阿曼·木合买提帽子上结满冰霜,眼中写满笑意。

“有了政府支持,冬季旅游旺起来。从海边的小摊位到现在的蒙古包展位,政府给我们掏了一半钱。”在乌伦古湖黄金海岸景区卖烤鱼的杨庭中,已经营了25年,他见证了新疆冰雪旅游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当年创业时,想着能买个摩托车就行,没想到现在车子房子都有了。”杨庭中说,冬捕节让冰雪旅游名气越来越大,以后的光景也会越来越好。

冬捕节,串联起现代旅游和古老文化,也串联起游客和渔民的幸福生活。“亮丽的冬捕活动品牌和独特的冬捕渔猎文化,已经悄然成为新疆冬季旅游的一张名片。希望更多游客能来乌伦古湖体验别样民俗,感受冰雪世界。”福海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陈虎说。

《光明日报》( 2022年01月17日 01版)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