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故事| 冬奥场馆,是我的青春勋章

2022-02-04 09:03:02     来源:中国青年网

北京冬奥会开幕在即,冬奥会各场馆、设施、各保障机构已正式进入冬奥赛时运行模式。走近参与冬奥会场馆及配套工程的建造或改造项目的青年建设者们,他们一丝不苟,尽心竭力,用工匠精神铸就顶级建造技艺。他们让冬奥标志塔以最美的姿态绽放,燃冰逐梦迎冬奥,“建证”梦想向未来。听听他们的冬奥场馆“打卡”语录!

国家体育馆2022冬奥改建项目建设者:“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打卡人:邢承喜

北京冬奥会期间,国家体育馆承办部分冰球项目的比赛。2月3日,女子冰球的小组赛在这里打响,国家体育馆也因北京冬奥会而焕发新生。

来自中建的国家体育馆2022冬奥改建项目总工程师邢承喜。资料图

我是邢承喜,是国家体育馆2022冬奥改建项目的总工程师。国家体育馆是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比赛场地,是中国体育健儿取得金牌最多的一个场馆。如今历经两年,场馆全面升级改造,成为了冬奥冰球比赛的场馆,服务于北京冬奥会男子冰球项目全部赛事、女子冰球部分赛事及冬残奥会冰橇冰球部分的赛事。

我们组建了专门的保障团队,下设机电、后勤保障、弱电、土建、场外服务5个保障组,制定《冬奥会及冬残奥会冰球保障服务方案》以及各项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演练,仔细查找问题并及时纠正,为冬奥会全力保驾护航!

国家体育馆2022冬奥改建后效果图。受访对象供图

我接到这个项目的时候喜忧参半,除激动之外,更多的是感到“压力山大”,因为主场馆是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一个比赛场馆,后续在运营过程中经历了三次比较大的改造,加上期间的一些小改动,导致我们当时拿到的一些图纸和现场实际几乎是完全不一致的。

所以第一步就是要摸清现场,进行全现场摸排核对。但是场馆场地狭小、管线复杂,而且当时还不能断电,需要保障场馆的正常运营,这些给摸排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场馆管线的位置距离地面高且房间内有使用的机组,高处作业复核准确性差且安全风险高,为解决此问题,我们发挥了年轻人多的优势,大胆采用3D扫描仪测绘扫描既有管线情况,通过软件直接生成图纸,青年工程师们点子多、执行力强,我们最终快速、安全、准确地解决了管线复核的难题。项目当时30多人,从开始排查到排查完毕,整整花费了90多天。不过,这些努力是值得的。摸排结束后,项目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图纸深化,保障冬奥工程保质保量完成。

从建设开始一直到现在,整个场馆已经“华丽大变身”了,今天,看着冰球小组赛如期在这里进行,我觉得很自豪,没有辜负青春。这个场馆建设过程中,我带领的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0岁,青年工程师们的新技术、朝气和活力,让我们更有信心、有底气去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用行动证明了,我们可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标志塔建设者:“蜘蛛人”悬空百米,蓝色工装被风沙尘土“清洗”得发了白

打卡人:武俊臣

作为北京冬奥会的标志性景观,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标志塔又被称作“冰雪圣杯”,如冰雪结晶的飘带螺旋飘动,并在塔顶设置了高17米、宽38米的巨型立体奥运五环标志,与标志塔整体呈现为奖杯形态。标志塔也与小海陀山上的冬奥会场地遥相呼应,在其北侧1200米是东西方向的京张铁路,来往动车都能看到完整的塔身形态。

来自中建的北京冬奥延庆赛区标志塔项目的安全总监武俊臣。资料图

我是武俊臣,是北京冬奥延庆赛区标志塔项目的安全总监。标志塔位于延庆区太阳能发电研究基地,作为冬奥赛区沿途的亮丽风景,它展示出完美的视觉效果,景观辐射整个延庆赛区,呈现于全世界,滑雪主赛场和标志台遥望相对。它也叫“海陀塔”,我们吊装了飘带和五环标志,做了钢结构的安装。

“冰雪圣杯”夜晚效果图。受访者供图

在建造的过程中,最大的难题就是这里的风实在是太大,非常冷。而高空吊装最忌大风,为了克服风力对高空作业的影响,项目部将作业现场划分为了“有风时段”和“无风时段”,在“无风时段”全力赶工,“有风时段”排查安全隐患、集中技术论证,最大限度提高工作效率。

在这里,16台吊车同时开工,7个吊篮同时运作,十余个“蜘蛛人”悬空百米,我们采用的是“全方位、全过程、同作息”的安全监管模式,“红头盔”成了这里最活跃的群体之一,大家深蓝色的工装被风沙尘土“清洗”得发白了。

针对高空作业人员的作业需要,我们设计了一系列严格的安全技术措施,我们安全员全部上吊篮,检查试验,确保万无一失后,才交由实际操作的工友们实施。

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1月7日,整个项目吊装全部完成,然后五环屹立在塔顶上的时候,我特别高兴,因为那一天也是我的生日。那天,我心里也舒了一口气,顶着这样恶劣的天气,我们把这样一个艰苦的、高难度的工作圆满完成,这是对一个“安全人”来说,最好的生日礼物。

冬季运动管理中心综合训练馆建设者:“为运动员拼出‘超级幕墙’,也拼出我自己的职业新高度”

打卡人:刘亚飞

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综合训练馆“冰坛”,承担国家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训练及科研任务。冰场采用两套单独的跨临界二氧化碳制冷系统,为国内首个二氧化碳直接蒸发制冷冰场,可减少中间程序,节约冷量损耗,相比传统制冷方式大幅减少碳排放,提升制冰效能和精度。两套制冷系统既可以相互备用,也可以根据需要快速转换成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冰球、冰壶专业赛场,极大提升场馆使用效能。

来自中建的冬季运动管理中心综合训练馆项目机电经理刘亚飞。资料图

我是刘亚飞,是冬季运动管理中心综合训练馆的项目机电经理。冬季运动管理中心综合训练馆,也叫“冰坛”,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五塔寺路首都滑冰馆西南侧。之所以叫“冰坛”,是因为它的外表很像我们在冰上运动滑行的“冰痕”。“冰坛”是国内首个拥有两块国际赛事标准冰场的训练馆,也是首个二氧化碳跨临界系统的冰场综合训练馆,可以根据需要实现多功能场地的快速转换。

场馆内拥有两块冰场,其中一层冰场供国家队训练使用,三层冰场是北京冬奥会赛时短道速滑训练场地,赛后供国家短道速滑队训练。冬奥赛后,“冰坛”将面向市民开放,完善首都公共服务设施分布,满足市民健身需求。

我们组建16人左右的专门运维团队驻场,项目运维团队将在冬奥会及冬残奥会期间协助完成水电、消防、制冰设施、监控设备等方面的维护,保障训练馆的赛时应用,助力冬奥健儿比赛训练。

场馆整个幕墙的外立面尺寸不一,非常复杂。其实在我们所看到的这一道道冰痕与双曲面造型下,藏有10多种幕墙系统设计。为了裁剪出这一套幕墙“华服”,我们需要把每一处铝板形状、角度、面积、尺寸、曲率数据,逐一设计,逐一编号,再找厂家逐一定制和安装,最终像拼拼图一样重新组合拼接成一个整体。“冰坛”幕墙工程,包括外立面及内庭两大部分,幕墙造型复杂,尺寸多变,包含有3800余块玻璃、6500块铝板,其中异形铝板超过了铝板总量的三分之一,双曲铝板和玻璃也达到1400余块。为保证幕墙的装饰效果,项目采用三维建模进行铝板的排版、加工及制作,以满足安装精度要求。通过多次技术讨论、施工试验,最终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美丽的“冰痕”效果。

“冰坛”现场图。受访者供图

我是在东北上的大学,对于冰雪运动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情结,能为冰雪运动做出自己的一点贡献,我觉得非常激动和自豪。这次,我们为运动员拼出“超级幕墙”,也拼出了我们自己的职业新高度,我对自己未来的建筑生涯有了更大的憧憬。

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觉得“不想做比较有代表性的建筑,也不是一个特别优秀的建筑人”。所以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我想尝试更多不同类型的项目,为中国的建筑业发展做出我微弱的贡献。参与冬奥场馆建设,对我们团队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十分难得的机会,实现了工作技术、能力、格局上的巨大突破。征途漫漫,唯有奋斗,我们还将继续加油。相约冬奥,一起向未来!

料峭寒风中,奥运圣火传递的是大家的祝福和期盼,冬奥赛场上展现的是健儿们的实力和风采,当我们在电视前为运动员喝彩时,我们为冰雪运动的魅力而赞美、为运动员的突破而喜悦。而对“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青年建设者们来说,场馆荣耀绽放时,他们已然退居幕后。但每一场比赛的顺利进行,都像一枚无形的“勋章”,在他们的心里闪着光芒。

从面对一个个难题之初的无助到攻克后的从容,这一个个青年建设者和一个个场馆,何尝不是另一种“双向奔赴”,建设者成就场馆的“华丽变身”,场馆成就着建设者们的成长和超越。青春的蕴蓄、抽穗、拔节,就藏在一个个难题的克服过程中。

还记得电影《我和我的祖国》里,那个为了摸一摸父亲参建的国家体育场“鸟巢”的栏杆,而历经艰险来北京观赛的孩子吗?这枚“勋章”的温度,能跨越代际形成传递,能穿越时光给人底气。愿这家国盛事,留给你我的,不仅有竞技荣光,还有向上的力量。

策划:杨月 沈秋阳

记者:沈秋阳

通讯员:欧阳琨玥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