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2022年继续开启“超级模式”:全年航天发射有望再超50次

2022-02-09 22:33:02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2月9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今天发布的《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1年)》显示,2021年,我国完成55次航天发射,发射次数居世界首位;发射航天器117个,居世界第二;发射载荷总质量191.19吨,发射载荷数量和质量持续刷新纪录。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宇航部副部长马涛透露,2022年是加速建设航天强国的关键之年,作为我国航天科技工业的主导力量,该集团宇航发射和研制工作仍将密集运行,继续开启“超级模式”,计划安排50余次宇航发射任务,发射140余个航天器,发射次数持续保持高位。

截至目前,该集团已按计划于1月17日、1月26日先后成功完成了今年前两次宇航发射任务,实现了“开门红”。

空间站建造将迎来6次重大任务

“建造空间站是建设科技强国、航天强国的重要引领性工程,是全年宇航任务重中之重。”马涛说。

从2021年10月16日发射升空到今天,神舟十三号乘组的三名航天员“太空出差”旅程过半,他们将在中国空间站驻留满6个月后返回地面。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副总设计师柏林厚今天表示,通过神舟十二号、十三号乘组的驻留,对后续空间站建造使用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充分验证,结果符合预期。

他还透露,在2022年空间站建造阶段,我国将依次发射天舟四号、神舟十四号、实验舱Ⅰ、实验舱Ⅱ、天舟五号、神舟十五号等6艘航天器。最终空间站将完成T字构型建造,舱内活动空间将超过110立方米,可实现长期3人、短期6人驻留。空间站完成功能、性能在轨测试后,将转入运营阶段。

柏林厚告诉记者,2022年中国空间站将首次同时停靠神舟十四号、十五号两艘神舟载人飞船,实现6名航天员乘组在轨轮换。空间站在轨建造任务密度大,且任务间高度耦合、相互关联,建造过程中对接分离动作将达到十余次,同时将实施舱段转位、大小臂组合工作、货物出舱等新任务,这意味着对空间站组合体的状态管控异常复杂。

马涛说,我国将在2022年完成这6次重大任务,全面建成空间站,这将推动中国航天发展进入新高度,也将再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进一步激发全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我国运载火箭将创造多个“首次”

2022年,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将完成两次空间站载人发射任务。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刘烽介绍,相关任务依然按照“打一备一”方式进行,一发为执行任务火箭,一发为应急救援火箭。

他透露,作为神舟十三号的应急救援火箭,长征二号F遥十四火箭已在发射场“待命”4个月,目前状态良好,待神舟十三号航天员返回后,将解除应急值班状态,在完成发射场测试后承担神舟十四号飞船发射任务。

今年,长征七号遥五、遥六火箭将把天舟四号、天舟五号货运飞船送入预定轨道。研制团队对产品设计、工艺等方面开展了十余项改进。为了维护空间站长期可靠运行、航天员长期在轨健康生活,长征七号火箭货运飞船发射任务已开展技术状态更改项目分析和论证,提出了三十项改进措施,正在逐步推进。

一院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副主任设计师陈晓飞透露,长八遥二相比于遥一型号,取消了两个助推器,是一种全新构型,预计于今年2月底至3月初择机发射,搭载7家卫星研制单位的22颗卫星,将创造我国一次发射卫星数量最多的纪录。

我国商业运载火箭捷龙三号也将在今年首飞。一院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捷龙三号运载火箭副总指挥龙威介绍,捷龙三号以“好、快、省”为指导思想,研发周期仅15个月,从首飞到应用发射预计将只间隔4个月。其运载能力相当于长征十一号的三倍,实现了该院商业火箭运载能力梯度的完善。

目前我国在轨运行的应用卫星约400颗

《蓝皮书》提到,过去这一年,世界航天同样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大国进入空间能力不断增强,近地轨道载人航天活动高度活跃,载人月球探测计划持续推进,月球和深空探测活动竞相展开;低轨导航、通信卫星、遥感卫星等持续发展,空间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能力大幅增强。

截至目前,我国在轨运行的应用卫星数量约400颗,形成了通信广播卫星体系、遥感卫星体系,以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共同构成的空间基础设施,构建起较完善的卫星应用体系。中国商业航天也取得新进展,基本形成了主要产业链布局。

马涛说,2022年我国将发射陆地探测一号01组B星、高分三号03星、大气环境监测卫星、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高分五号01卫星、环境减灾二号05星、澳门科学一号A星、中星6D、中星19号等多颗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科研卫星和业务卫星,满足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林业草原、应急救灾、气象、广播电视等各个领域用户的应用需求,让航天技术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民生,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建设。

“我国还将重点开展探月工程四期、小行星探测器等研制工作。”马涛说。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