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青年志愿者照亮烈士“回家”路

2022-02-11 06:03:02     来源:中国青年报

“我6岁就没了父亲,对父亲的印象很模糊,想了一辈子,念了一辈子……”手捧着铁道战备舟桥处青年志愿者送来的烈士画像,83岁高龄的孔祥付眼中噙满泪水,哽咽着回忆起父亲的英雄事迹。

孔祥付的父亲孔繁茂是抗战时期的一名地下工作者,1944年6月26日,在山东省齐河县大黄乡孔庄村后徒骇河大坝不幸牺牲。面对着父亲的“画像”,孔祥付伏下佝偻的身躯,带领儿子、儿媳、孙子一同跪拜,聊表孝心。

一场跨越时空的“相见”,圆了烈属多年的思亲梦,也见证了红色血脉的赓续传承。

在山东省齐河县,与孔繁茂烈士情况相同、未曾留下任何遗像的烈士有18位,他们的子女大都已步入耄耋之年,“能在有生之年见见父亲的样子”成了烈士子女心中的夙愿。

为此,新春之际,感动中国2007年度人物孟祥斌的遗孀叶庆华,在齐河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协助下,发起“送烈士回家团团圆圆过大年”活动。活动邀请安徽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的学生志愿者参与烈士“画像”,综合烈士亲友口述特征,反复打磨修改,一笔一划勾勒还原烈士的相貌。

铁道战备舟桥处团委积极响应党组织号召,承担此次送烈士“回家”过年志愿服务任务。6名青年志愿者两天里奔波360公里,辗转18个乡村、社区,遍访18位烈士的遗属,送上烈士“画像”、春联福字及暖心慰问,让烈士“回家”与亲人团聚,也感受了一次生动深刻的红色教育。

18位烈士的遗属,除了有3位居住在县城外,其他的15位分布在齐河县的多个乡镇村。志愿者精心制订了路线图,但由于临近年关,许多村庄正值集市,他们不得不一次次绕行。

与此同时,电话沟通经常出现问题,由于联系人大部分是烈士子女,这些七八十岁的老人有的看到是陌生号码,怕被骗不敢接电话;有的手机不在身边,电话总是无人接听;加上问路也不顺利,志愿者克服困难,想尽一切办法以最快速度赶到烈士家属家。

74岁的赵梅英家是此次活动的第一站。她的父亲赵玉泉是第二野战军157团3营8连的战士,曾经参加过济南战役、东明战役等多场战役,1948年11月在淮海战役中参加阻击国民党18军的战斗,在敌强我弱的情势下,被敌人包围,他顽强战斗,英勇牺牲。从志愿者手中接过父亲的画像时,赵梅英的眼圈立刻就红了,不停地说:“可把父亲的像给盼来了。”

赵梅英告诉志愿者,母亲两个多月前去世,享年97岁,而母亲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看到父亲生前的照片。这让在场的青年志愿者感到,要快些、再快些,不能让这样的遗憾重演了。

“感谢你们这些年轻的同志,在过年前送来了父亲的‘画像’,让父亲和我们一起过一个团圆年!”李梅英老人难掩激动的泪水。1946年李志刚牺牲时,她还不记事,也不知父亲长得什么模样,这次的“画像”,是画家根据她哥哥和她提供的照片画成的。

一幅幅手绘“画像”、一件件慰问物品、一句句新春问候,犹如冬日里的暖阳,给抱憾多年的烈士家属带来阵阵暖意。

据悉,近10余年间,叶庆华先后为100多位烈士找到了“回家”的路。在她看来,“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以抚慰烈属心中的缺憾,再苦再累也值得”。

28岁的青年志愿者沈景朋,现任舟桥处临沂项目部经理,他主动放弃休假,忙着采购慰问品、准备烈士“画像”、联系烈士子女、规划走访路线。他说:“这样的活动十分有意义、有温度,通过重温先烈的英勇事迹,我们更加坚定了爱国爱党的红色信仰,今后将传承好红色革命精神,为社会的发展进步贡献青春力量。”

通讯员 王欣欣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邢婷 来源:中国青年报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