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王胜昔光明日报通讯员汪俊杰
“这顿年夜饭,舒心!医院想着咱呢。”吃口热腾腾的水饺,看着视频里远方家人的笑脸,身穿病号服的老韩,渐渐觉出了年味。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在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住院的老韩赶着春节出院回老家的计划落空了。原本有些失落,但随着医院送来的“新春大礼包”一层层打开,老韩的心,变暖了。
怎样在“织牢疫情防控网”与“守护好万家灯火”之间找到最大公约数,考验着基层社会治理的水平。郑州市努力探寻城市善治之道,在“精准”上持续下功夫,让服务有力度,城市有温度。
就地过年,年味不减
老韩名叫韩建国,今年48岁,是河南省汤阴县农民,6年前得了扩张型心肌病。这次专程来做心脏移植,手术很成功,恢复得也好,眼瞅着就能出院了。没承想,快近年根儿时,疫情却把他留住了。
除夕。病房从里到外都贴上了“福”字、窗花,红彤彤的很是喜庆。
听见敲门声,正贴窗花的老韩快步走去开门,心里不禁嘀咕:“大过年的,谁还来查房?”
门开了,是医院院长魏艳和医护人员。
“这两天感觉咋样?”魏艳脚还在门外,话已先到了。
“好得很!你看,我饭量也变大了。”老韩“潇洒”地抬着胳膊转了一圈。
心脏移植中心主任杨斌笑了:“那就好啊!来,我们陪你一起过除夕!”一边说着,他一边拿出鼓鼓囊囊一包“年礼”递给老韩:臂式电子血压计、体脂秤、便携式分药盒、心脏康复指导视频……当然,少不了喷香的饺子和火红的中国结。
“这馅儿口味儿好!”老韩欣喜地吃下一个饺子,一个劲儿地夸。接着,又撸起袖管,戴上血压计。“低压78、高压110……”听着自动语音播报,他脸上最后一丝愁容消散了。
更让老韩意外的是,医护人员还带来了家人的新春祝福视频。“记得吃顿饺子啊!一家人好好的,咱老百姓就图个平平安安。”家人的牵挂之情,隔着视频也能感受到。
原来,为了让像老韩一样不能回家团聚的患者过个舒心年,医院发起了“点亮微心愿,异乡过年也温暖”活动——“除夕夜,让每个患者都不孤单”。
“过完年再回!先在城里开个小卖部,多陪陪家人。女儿大学毕业上了班,一切都会越来越好的!”看着医护人员们的笑脸,老韩心里渐渐豁亮了。
夜空灿烂,万家灯火明。弥漫在医院的这股暖意,也笼罩着整个郑州。
面对反复起伏的疫情,一头是严密防控,一头是万家团圆,哪个都不能轻视。为此,郑州提倡“就地过年,非必要不返乡”。
“就地过年”怎么过?郑州直面群众现实关切,用心用情做好各项保障。
“大到春节的市场供应、交通出行、商业娱乐,小到一日三餐、衣食住行,都要提供更多备选、替代方案,鼓励各单位结合实际,采取发放过年大礼包、安排文化娱乐活动等形式,做到就地过年,暖在身边。”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安伟说。
有速度,更有精度和温度
1月7日,郑州开展第二轮全员核酸检测。6小时、6398个核酸检测点、近1260万人……平均每小时210万人,每分钟3.5万人,每秒钟583人。争分夺秒的速度,每快一秒,便多一份安心!
在“郑州速度”的背后,是“城市温度”。面对病患需求,郑州医护人员坚定回应:“一直都在”!听者无不暖心,瞬间“破防”。
1月10日12点多,正在核酸检测点执勤的陇海社区副主任杨景红手机响了。
“家有孕妇,身体不适,急需转诊……”电话那头传来焦急的声音:郑州管控区内的待产孕妇刘女士突发异常,紧急求援。
“时间就是生命!”接到这个编号为3261的求助电子交办单后,“郑在抗疫·应急求助平台”立即安排社控部对接急救车辆和医院,开辟孕妇产检和生产的“绿色通道”!
“救护车进来了!”“病区做好接收病人准备!”医护人员身着防护服,一切就绪。
“路上只用了15分钟,到医院前,已经把各种手续都办好了。”刘女士的家属感激不已。
为确保封控区居民吃穿不愁、生活无忧,郑州市提供精准保供服务,开通24小时服务热线,对所有来电详细了解,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电话一打,米面到家。”二七区市民王荣说,上午10点之前联系,当天就可以送到家,“价格还是市场价”。
24小时全天候响应的“郑在抗疫·应急求助平台”,让群众焦心的“找谁办”“怎么办”,变成了有呼必有应的“别担心”“正在办”。“服务更走心,群众才会更暖心。”郑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吕挺琳说。
开学开课、复工复产,目前,郑州市持续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同时开始全面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疫情的阴霾正在消散,春天悄然走来。
《光明日报》( 2022年02月14日 01版)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