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华而不实的课后服务弱化“双减”成效

2022-02-14 07:33:06     来源:中国青年报

前段时间,一位校长朋友和我交流关于“双减”的话题,他正准备在学校里推行“非遗进校园”活动,具体计划是把该校所在地级市的所有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请进校园,开班授课,丰富课后服务内容,让传统文化在学生当中生根发芽,传承光大。

对此,我给出的意见是:活动创意很好,且非遗项目大都有其历史、文化价值,不过,引入校园还是要加以甄别筛选,可以先破题尝试,而后循序渐进,切忌一上来就铺摊子,捡到篮里都是菜。因为,时移世易,有些非遗项目,受客观条件限制,并不具备在中小学开展的可行性;还有一些非遗项目,囿于其历史局限性,已经失去了发扬光大的生命力,更多是一种文化标本式的存在,此类非遗项目的萎缩态势不可避免,这本身也是时代和社会进步的象征。

应该说,这位校长关于课后服务的想法,代表着基层教育工作者在“双减”背景下的积极探索、主动作为,值得肯定。“双减”政策全面落地后,学生在校时间延长,为丰富和充实他们的课后时光,各地中小学推出了花样繁多的课后服务内容,除了球类运动、音乐舞蹈、书法美术等传统的体艺项目之外,还有诸如篆刻、木工、剪纸、插花、烘焙、茶艺、厨艺、京剧、瑜伽等,也纷纷被引入校园,各种好玩,十分热闹。

毫无疑问,学校开展的这些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对于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自有很大帮助,成效也很明显,可圈可点。不过,于一片热闹之中,笔者也看到了一些华而不实的现象,当然,这并不是“双减”实施之后才出现的问题,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各地在推进相关工作过程中,各类或传统或新潮的项目进校园就曾大行其道,不过,有的虎头蛇尾,开始热热闹闹,后来悄无声息。

随着“双减”深入推进,这一现象有故态复萌之势,对此,必须引起注意并予以纠偏。笔者认为,在课后服务的内容供给方面,中小学需要从长计议,重点关注和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聚焦那些能够让学生终身受益的体育运动、习惯养成和审美教育。

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教育工作者必须站在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考虑教育供给问题,要避免花里胡哨、华而不实的供给项目浪费学生有限的少年时光。立德树人是教育之本,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的主要功能是以文化知识教育为主导,进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但是,全面发展不是培养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全才通才,这是学校教育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学生的成长成才,关键还是家校社协同育人,学校的归学校,家庭的归家庭,社会的归社会,各安本分,各尽其责,才是正道。因此,课后服务作为学校教育的供给侧改革试验,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切不可偏离主旨主线,一如学科教育不能超前、超纲,课后服务作为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也不宜无限扩展其功能边界,替代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那样实不足取。

至于如何遴选核心素养类项目,考验的是校长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理性。当下,各地如火如荼的课后服务之中,有些项目貌似很有意义,可是深入分析一番,就会发现其实不然,譬如烘焙、插花、茶艺之类项目,现在为一些城市白领所热爱,学习这些小技艺,陶冶情操丰盈生活,当然很有情调,可是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等他们大学或工作之后再学习这些,也为时未晚。而且,此类项目一般需要一定的积淀和阅历,譬如茶道,一个真正的茶艺师,必须对中国源远流长的茶文化有深入全面的理解,并品尝过千百种茶滋味,才能有所成就,而中小学学生显然不具备这样的厚重积淀,其茶艺学习大多是流于形式,学一点端茶倒水的皮毛,意义不大。笔者认为,青少年在身心成长的关键年龄段,如果用以学习一两项适宜终身坚持的运动项目,于他们而言,可能更有长远价值。

(作者为教育研究者)

陆建国 来源:中国青年报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