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北京冬奥会速度滑冰集体出发,中国选手郭丹在比赛中。 视觉中国供图
“我在半决赛结束以后就赶紧给他(丈夫贺鑫,省队教练)打了一个语音电话,他认可了我的表现,也跟我说了决赛应该怎么办。”郭丹说,“所以我决赛出发时挺有信心的,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但是我对结果还是有些不满意。”
2月19日傍晚,“冰丝带”这个北京冬奥会期间产生金牌最多的单体场馆的最后一战,半决赛在第二组靠21个冲刺积分以第3名身份晋级的郭丹,站在了速度滑冰女子集体出发决赛的起跑线上。
16圈、6400米,集体出发是滑冰项目最长距离比赛,在4年前的平昌才成为冬奥会正式比赛项目。设项的目的,是国际奥委会和国际滑联希望“各行其道”的速度滑冰,也能出现像短道速滑比赛一样包含“同道超越”和“身体接触”的刺激场景——郭丹在平昌参加了自己的第一届冬奥会,位列女子集体出发第10名。
16圈很快过去,荷兰名将斯豪滕的冲刺太强劲了,一直身处“大部队”尾部的郭丹在最后一圈曾经表达出想要加速的态度,但身前密密麻麻全是人,没有空间让她完成超越,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她的体力也不允许她后来居上,最终排名第13,她确实有失落的理由。
“我是一个很在乎过程的人,虽然结果不好,但我能站在北京冬奥会的赛场上就已经赢了。我这一路走来实在艰难,我认为自己的过程已经非常好了,结果就顺其自然吧。”郭丹在赛后面对自己“平平”的成绩很快释然,她说她享受滑冰给她带来的一切:“我的年龄(31岁)不是问题,如果我喜欢滑冰我可以滑到55岁,滑到退休。我从来不回避年龄的问题,在队里我可以用自己的体育精神去影响年轻队员,让她们在觉得很苦、很累的时候,还能看到一个大姐姐在拼命训练。其实很多队友都说,丹姐你还这么拼呢,我们哪儿有偷懒的理由。”
女子集体出发第13名的成绩放在创下历史最佳战绩的中国冬奥代表团里似乎不值一提,但郭丹的“特殊”在于,她是“跨界跨项选材”的真正实践者。
郭丹曾是中国第一个轮滑世界冠军。2015年北京申办冬奥会成功,为响应国家体育总局“北冰南展西扩”号召,郭丹所在的江苏省轮滑队集体转型为“江苏省速滑队”,“夏天练轮滑,冬天练滑冰”。
郭丹对“冰”的感觉还不错,第一次参加冬奥会就有了名次。而在她参加第一届冬奥会之后半年,她还参加了印尼雅加达亚运会,在女子轮滑20公里比赛中拿到银牌,并成为闭幕式上中国代表团旗手。迄今为止,郭丹还是全国唯一横跨夏季亚运会和冬季奥运会的运动员。
“我是一个‘两栖运动员’,其实我现在还有第三个训练项目——自行车,这是一个可以让自己职业生涯有更大化表现的选择,我想无论是运动员还是普通工作的人都可以受到启发。”郭丹说,“我现在就想休息一段时间,今年夏天的杭州亚运会,我希望自己能以一个轮滑运动员的身份为国争光。”
本报北京2月19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郭剑 来源:中国青年报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