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榀咖啡:大都市需要更多用心的“暖空间”

2022-02-23 06:51:22     来源:中国青年报

陈宇威(中)和他的小伙伴。姚大壮/摄

“榀”是一个建筑学词语,过去用作木屋架的量词。“九榀咖啡”,从店面的名字便不难猜出这家咖啡馆与建筑有着密切的联系。事实上,九榀咖啡的创立者正是一群80后的建筑设计师。

在设计院工作了近10年后,8个年轻人萌生了开一间咖啡馆的想法,既可以给自己创造舒适的场所进行设计工作,也能够为这个城市打造一个具有多元功能的“温暖空间”。

“我们在做设计工作的过程中,发现北京这座城市虽然整体上非常现代化,但仍然有很多小的空间没有被很好地利用。还有一些破败或者不舒适的地方,我们想要运用自己建筑设计师的职业技能,把它们重塑成一种可以经营的业态,让更多人都可以加入进来。”九榀咖啡的创立者之一陈宇威对记者说。

1987年出生的陈宇威被另外7位小伙伴戏称为“主心骨”。做建筑设计与经营咖啡馆完全不同,陈宇威用了一年时间去某连锁咖啡店“卧底偷师”。他白天在设计院上班,晚上和周末去咖啡馆打工,不仅学会了拉花,更重要的是摸清了咖啡馆的经营逻辑,学会了员工培训、卫生和食品安全等重要环节的管理方法。

第一家九榀咖啡店开在北师大校园里,只有25平方米。他们把原有的卷帘门改成了落地玻璃窗,把一个小空间改造成了明亮和温馨的咖啡馆。咖啡馆营业到很晚,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生活,也给原本黑暗的路段带来了光亮。

这家咖啡馆仅开张3个月就有了盈利,牛刀小试的成功给团队带来了很大鼓舞,于是他们又相继开了3家门店。陈宇威说,开分店的目的是,“激活片区一些原本缺失的功能,给日常生活增加一些丰富性,让人看到城市不断进步,感觉生活更加美好”。

实现“混搭”的品牌风格,需要的是“创新的勇气”,“因为我们都很年轻,所以并不担心会失败。”陈宇威说。

恭王府景区的这家九榀咖啡馆,开在胡同的一栋老房子里。另一位合伙人平思维向记者介绍,这是一家“邻里综合体”。咖啡馆有两层,一层的主题是“胡同里的大客厅”,胡同里的居民可以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客厅,作为家的延续。一层还有一个临街的艺术橱窗,咖啡馆会定期招募艺术家,为这个橱窗创作作品。二层的主题是“胡同里的后花园”,用可移动的植物箱划分空间。

这家咖啡馆2020年1月正式开张。没想到不久,新冠肺炎疫情便突然暴发,胡同封闭,居民限制出行,咖啡馆自然也没法经营。“当时咖啡馆里有五六个人,大家都没离开,而是留下来做了社区志愿者。”陈宇威说。

居民出不了胡同,社区工作者们把蔬菜肉蛋和一些生活用品运进胡同,放在九榀咖啡馆里。能出家门的居民可以来咖啡馆领取。胡同里还住着很多老人,出门不方便,陈宇威和小伙伴们就骑着社区的电动三轮车,挨家挨户送,风雪无阻,一送就是100多天。

经过这场“患难与共”,九榀咖啡馆与社区的关系也变得亲密起来。恰逢北京市按照“服务空间最大化、环境氛围亲情化、服务模式便民化”思路推进社区服务站空间开放式建设,社区需要一个既了解社区情况,又懂得设计的团队,来给社区空间开放式建设做设计。什刹海街道办事处兴华社区书记盛洁,便邀请他们为社区改造出一个方案。前期沟通很明确:如果方案被选中,设计师们便可以拿到正常的设计费用,如果选不中,就当作帮社区的忙,为社区改造提供一些思路。九榀的设计师们接受了这个邀请,他们与当地居民进行了深入沟通,将他们的意愿纳入设计方案,充分考虑到了很多因地制宜的细节。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的设计方案最终被选中,兴华社区也成为北京市社区服务空间整体改造的成功范例,成为北京市“一站式服务”的示范点。

改造完成后,北京市其他社区的工作人员在参观兴华社区服务站后也纷纷向设计师们递来了邀约,请他们去自己的社区设计改造。

盛洁告诉记者,社区改造后,居民更愿意来参加活动了,他们把这里当成了“居民之家”。九榀咖啡馆的小伙伴们也积极帮助社区组办各自活动,例如组织居民看电影,组织社区老年人体验手工咖啡制作等,形成了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

盛洁告诉记者,“兴华社区是老旧平房小区,居民以老人居多,虽然咖啡多是年轻人喜欢,但现在很多老人也喜欢参加咖啡馆的活动,去那里做一杯咖啡,品尝一下他们之前可能从来不想接触的饮品。九榀咖啡将年轻人的想法和生活方式引入了老年居民的生活,让这里的老人生活更加丰富和有趣。”

自2019年起,什刹海街道正式启动“区域养老联合体建设”活动,九榀咖啡也参与其中,为老人提供喝口水,歇歇脚、使用卫生间等暖心服务。他们在咖啡馆门口挂了“什刹海区域养老联合体”的牌子,老人们看到这个牌子就知道,有困难可以来这里寻求帮助。

九榀咖啡还参加了“北京国际图书节社区阅读分会场”的活动,把楼梯间改造成了书架,让客人们在上下楼梯时,能够顺便挑选一本自己想要读的书。

“在北京这样一个大城市里,我们不是一个有力量的团体,但是我们想尽自己所能做一些温暖的小事。”陈宇威说,九榀咖啡的成员们都很喜欢《中国青年报》“温暖一平方”所传达的温暖的理念,所以非常愿意加入其中,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温暖身边的人。希望未来能够和《中国青年报》“温暖一平方”一起做更多的公益活动,“在咖啡馆、社区,乃至整个城市,传递更多的温暖”。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夏瑾 来源:中国青年报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