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燃料电池汽车具备零排放、零污染、续航能力强的优势,这与“绿色冬奥”理念不谋而合。据测算,整个冬奥会期间,北汽集团提供的515辆氢燃料客车累计行驶132.52万公里,累计减少碳排放751吨。
随着燃烧了16天的北京冬奥会圣火缓缓熄灭,一个个温暖人心的场景融入人们的记忆中。作为奥林匹克史上唯一一座“双奥”之城的北京,创造了更多第一——包括举办首届实现碳中和的奥运会。
基于“绿色办奥”的理念,北京冬奥会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在电力、建筑、交通等领域全方位消除碳足迹。其中,在氢能源汽车等新能源领域的大量投入,展现了对未来低碳出行、绿色发展的思考。
在赛前发布的《北京冬奥会低碳管理报告》指出,将按照“平原用电、山地用氢”的原则,在各赛区推广电动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据记者了解,在本次冬奥会赛事交通服务用车中,节能与清洁能源车辆在小客车中占比100%,在全部车辆中占比85.84%,为历届冬奥会最高。
其中,北京冬奥会期间共示范运行了超过1000辆氢能源汽车,车辆由北汽集团、丰田汽车、福田汽车、宇通客车等车企提供,并配备了30多个加氢站。值得注意的是,这是氢燃料电池汽车在全球最大规模的集中示范运营。
“技术明星”克难关,绿色交通成冬奥亮点
“北京冬奥会上对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示范应用,对于氢燃料电池汽车而言是一次很好的试验,有利于改进产品技术。不过,目前氢燃料电池汽车还未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阶段。”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考虑到冬奥会期间气候寒冷、道路情况更加复杂,新能源汽车往往会遭遇更多挑战。
零下30摄氏度极寒低温启动,零下40摄氏度极寒低温存放及停机自动保护,续航400公里以上……面对严寒挑战,参与此次冬奥会服务的北汽福田欧辉氢燃料客车足够自信。这种自信来源于一位“技术明星”——U度综合热管理技术。
即使面对零下25℃甚至零下30℃的极寒条件,这些印有FCEV标识、在冬奥闭环间往返穿梭的北汽福田欧辉氢燃料客车,也能实现燃料电池功率达到75%时“车辆全余热供暖、车厢内温度维持18摄氏度至20摄氏度”,保证乘客坐在每个位置都温暖舒适。
据了解,氢燃料电池汽车具备五大优势:零排放、零污染、无噪音、补充燃料快、续航能力强。显然,这与“绿色冬奥”理念不谋而合。
以福田欧辉BJ6122氢燃料客车为例,一辆车每百公里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7.86公斤。如果按照每辆车每天行驶400公里计算,每辆氢燃料客车每天可减少碳排放231.44公斤。据测算,整个冬奥会期间,北汽集团提供的515辆氢燃料客车累计行驶132.52万公里,累计减少碳排放751吨。
张家口市氢能可再生能源研究院燃料电池汽车数据采集和监测中心的数据显示,从2月4日到20日,仅张家口赛区就累计加注氢气94.3吨,减少碳排放1414.5吨,相当于种植6.8万多棵树的吸收量。
有分析认为,作为新能源汽车产销大国和氢气生产大国,中国十分有动力寻求清洁能源储运技术的突破。有媒体报道称,通过在比赛区域部署氢燃料、天然气和纯电动车辆,新能源汽车承担起了交通服务的重任,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运动员们的纷纷点赞,让绿色交通成为2022北京冬奥会的亮点之一。
示范效应逐渐凸显,可持续发展趋势受关注
除了欧辉氢燃料客车,同步投入冬奥接驳运营的330辆北京EU7的减碳功力同样不容忽视。有数据显示,此次冬奥会期间,北京EU7累计行驶10.798万公里,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89吨。
作为800多辆新能源交通接驳车的制造者和服务保障者,北汽集团计划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实现“30天减碳765.89吨”。“这是北汽集团冬奥接驳用车的‘碳中和’贡献,更是北汽致力持续绿色创新的最新成果展现。”北汽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北汽集团已投入数十亿元用于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建立完善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管理体系。
在碳排放管理方面,自2013年起,北汽集团统一组织旗下9家在京企业每年开展碳核查与碳交易履约工作,并通过市场化手段推动减碳项目。在制造环节,北汽集团围绕绿色制造体系成功完成了17家国家级绿色工厂建设,数量位居中国汽车行业第一。“面向未来,北汽还将继续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为社会增添更多绿色。”
早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及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就已经出现了氢燃料电池汽车等新能源汽车的身影。不过,氢燃料电池汽车、新能源汽车在北京冬奥会上的应用,不仅规模更大,相关的配套设施也更加齐全。
有分析认为,中国的新能源技术路线已经走在世界前列,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与燃料电池互为补充,形成了一条全面、可靠的技术路线。其中,氢能源有着来源丰富、用途广泛、发热值高、总重量轻和清洁环保等优势,但目前受到基础设施制约较大。
此前,得益于政策升温、市场增长,国内迎来了氢能等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热潮。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有150多个城市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及氢能源发展。到2025年,全国预计将建成加氢站超过1000座,推广氢燃料车超过5.4万辆。
各国研究者认为,随着时间推移,可持续性对奥林匹克运动愈发重要,而这与汽车、出行产业发展方向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无论北京冬奥会期间新能源汽车的示范应用,还是推广氢能源商用车以及相关配套设施,说一千道一万,还是要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许亚杰 来源:中国青年报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