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南洋科技有限公司40多名企业学员、台州星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40多名企业学员……”近日,在台州开放大学举行的民营经济创富座谈会上,近20家企业的负责人逐一报出自家员工就近提升学历和技能的人数。
据台州开放大学党委书记王焕斌介绍,该校1.5万名注册学生中,除5000名全日制学生外,绝大多数来自当地民营企业。市、校、企业三方正稳步推进“千名工匠”“千名企业家”等培育工程。在台州学院、台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也有一大批来自台州中小企业的员工学员,进行学历与技能“双提升”。
浙江台州是我国民营经济发祥地、股份合作经济发源地、市场经济先发地,同样是工业4.0标杆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之一,民营经济创造了该市95%的经济总量,有汽车及零部件、模具与塑料、医药健康、泵与电机等七大千亿元产业群,150多个细分市场的“隐形冠军”。
当前,台州企业老板纷纷选送优秀青年员工在职学习,提升技能与学历,成为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一种风尚,也是赋能制造业、在生产车间留住更多年轻工人的探索之一。
有订单缺员工
“现在的年轻人去哪儿啦?”当地一家汽车模具企业老板很纳闷,模具属于“制造业之母”,企业模具生产车间都装备了数字化机床,年轻人只要潜下心来,扎实学习三五年模具制造和设计技术,一辈子都受用和“吃香”。但他们车间里的工人目前都以四五十岁为主,很难招到年轻的学徒工。
“在国际市场上有客户、订单,就是一线缺200多名员工。”葛洲坝集团水务运营有限公司台州分公司董事长刘平说,他们非常重视青年员工成长,干得好的可以直接任命为项目负责人或调至关键工作岗位上。不过,有的年轻人对这些优厚条件和职场上升通道并不是很感兴趣。
其中一个原因是,一些年轻人怕吃苦,耐不住寂寞,总想赚“快钱”,宁愿在大街上跑,也不愿去生产车间学一技之长。“生产车间里夏天热、冬天冷,工作环境肯定不如办公室里舒适,学校毕业出来的年轻人不想干一线脏、重的活。”浙江松正智能装备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柳清表示,企业实在招不到员工只能减产,或者进行升级改造用“机器”顶替人。但是如果这么做,现有员工知识能力又跟不上,需要进行大面积的培训和提升。
据不完全统计,浙江旺盛动力机电有限公司400多名员工中,四分之三为高中以下学历;隆中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汽车配件,350多名职工平均年龄为43岁,高中及以下学历占65%,大部分产业工人为初中学历,甚至还有小学毕业的;台州星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上千名员工中,大专以上学历占10%,其余都是高中及以下学历。
“现在年轻人找工作不像过去非要跑到人才市场去,他们躺在床上刷刷手机,各种充满吸引力的招聘信息扑面而来。这也是当下年轻人流动性大的原因之一。”浙江南洋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侯国莉说。
一些传统制造企业的人才缺口大。担任浙江益明阀门有限公司生产副经理的信恒黎说,该公司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4名,中层管理人员素质、能力同企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不适应,企业正尝试从北京、上海引进大学毕业生,“尽管薪酬、双休都没有问题,但人家到企业周边一看,县城、乡镇缺乏配套的文化生活设施,没待上几天就跑了,怎么留得住人才?!”
突破学历的“坎儿” 职位收入双提升
诺贝家具有限公司财务人员郭小丹观察发现,一些年轻人进入生产车间后,在一线岗位工作8小时,甚至晚上还要加班,着实比较辛苦,这些年轻人下班后宁可去打麻将、喝酒或者玩手机,也不太愿意去主动学习。“这样下来,工作三五年后,当他们想在职场提升时,就面临一道学历的坎儿。”浙江中兴减震器制造有限公司技术科科长陈勇说,企业很多管理岗位在选人时有一个硬指标,就是要求大专学历及以上。因此,工作以后的培训进修格外重要。
从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电子专业毕业后,陈丽丽到浙江万邦汽车动力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当出纳。公司财务部同事就引导她,你不可能一辈子做出纳,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升专业技能。她就跨专业报考了浙江财经大学会计专业本科自学考试,独自啃书,一门门考出来,直到毕业。现在陈丽丽已经是公司的财务总监了。她也不断告诉财务部新来的员工,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
浙江丽水的赵炉松自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就在台州市诺贝家具有限公司仓库工作,最初做仓管员月薪2000元左右。他通过在职学习工商管理专业提升知识和技能后,当上了仓储部主管,月工资涨到8000多元。
隆中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林兰1998年从浙江广播电视大学玉环学院档案管理专业毕业后,到隆中控股公司工作,一干就是20多年。2004年、2021年,她先后回到母校在职就读行政管理专科、工商管理本科。从自身的学习经历和身边同事们的选择来看,林兰认为,在职就近免试入学、实行学分制的各类学历和技能班比较受年轻工人欢迎。“青年工人在生产一线工作本身就辛苦,工资收入也不高,全脱产学习不现实,周末休息一两天也不可能跑到省城杭州或宁波、温州等地去上课,大部分人会选择在一小时交通圈的县城或台州学习上课。”
隆中控股公司有50多名青年员工,通过在职学习和进修提升,成长为企业的中层干部和技术、业务骨干,工资收入与社会地位明显提高,家里“摩托车换汽车”的事例也比比皆是。
员工成长道路越宽广企业竞争力越强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发现,台州企业老板们给青年员工搭建成长“梯子”的动力,一方面来自产业转型升级、一线员工“招工难”的倒逼,因为生产设备要升级换代、技术要进步,不提升一线员工知识素养与技能水平,根本适应不了市场和产业发展的新形势。另一方面,是出自企业申报各级各类高新技术企业项目、走向资本市场的客观需要。比如,有一些项目申报条件要求,大专及以上学历要占到企业员工的10%以上。企业重视青年员工的学历与技能提升工作,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人力资源和品牌的投资。企业建设和培养一支知识、技术和技能密集型的员工队伍,其市场估值往往要比普通同类型企业高出许多。
据浙江万邦汽车动力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洪军介绍,该企业实施员工学历与技能提升政策后,有近20名员工参加了各类学历与技能提升班。在职青年员工拿到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毕业证书,每个月分别补贴400元、800元、1000元、1500元;中级、高级职称每月分别补贴800元、1000元。读书期间工资照发,学费全额报销。
在浙江万邦汽车动力公司的陈天华是一名来自贵州省平塘县的布依族小伙子,第一次申报玉环市人才公寓时学历不达标。2021年在职学习拿到大专毕业证书,他年薪涨到18万元,第二次就顺利申请到玉环市人才公寓,去公司走路5分钟路程,一室一厅一厨一卫每月只付300元租金。今年他又报考了在职学习的“专升本”。
“宁愿睡地板,也要做老板”“哪怕出门打工,总有一天成功”。在回应当地一批企业青年员工学习提升的需求时,浙江开放大学玉环学院院长庄益平建议,要坚持“学历、非学历”并举的办学方向与社会公益原则,学费可由政府补贴一部分、企业和个人各出一部分,教学、考试“不放水”,全方位促进素质、能力提升,让年轻人真正学以致用、学有所成。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剑平 来源:中国青年报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