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理工大学:培育“小创于校 奉献于国”的学子

2022-03-17 06:26:59     来源:中国青年报

从大一时参加“青马工程”培训班的课程,对创新研发产生兴趣,到现在两年多过去了,创新创业已经成为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大三学生李沈烈青学习、生活中的一部分。

“你选择了走这条路,就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那时,项目指导教师陈孝柱和学长沈泽军这样叮嘱他。

传统中央空调存在能耗过大、系统状态不稳定、冷凝水处理缺陷等行业痛点、技术难题。这是李沈烈青选择的创新方向。他和团队实地调研多个大型公共场所,利用新风量和水泵转速分段控制,开发出一种全新的中央空调节能系统。去年,项目获“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安徽省一等奖,入围国赛终审决赛,还获得了全国青少年零碳科技项目(创意)征集一等奖。

作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的安徽理工大学注重青年学子创新创业基因的培养,近5年来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A类学科竞赛中获全国一等奖30余项;近3年来,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373项,省级746项。

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断萌芽

“中央空调作为不可或缺的生产生活设备,其节能降耗的效果,对缓解电力供应紧缺压力具有深远影响。”李沈烈青介绍,项目从零开始,主攻中央空调节能和暖通系统,再改进风系统和水系统。有了初步想法,几人着手搭建模型,先钻研3D打印建模技术,再尝试打印PVC管道、水泵材料。大家经常泡在实验室,查资料和专业性论文。研发期间,李沈烈青的寒暑假总是比别人“放得晚”。

半年时间里,团队摸索打造出一套空调系统模型。李沈烈青介绍,自己目前在培养团队里的大一新生,向中央空调整屋节能创新方向发力。

该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00后学生刘浩峰和自动化专业的柳佳乐是室友,也是创业伙伴。大一时,二人参加科创类社团活动,萌发了做学科交叉智能硬件的想法。大一下学期,五人研发团队组成。他们琢磨打造综合性的机器载体,利用课内外学习控制、人工智能、计算机等专业知识。

2020年年初,因疫情开学推迟。团队在家专心研究,在网上开会交流,汇报各自负责方向的进度,集中讨论下一步计划。那段时间,团队琢磨出了机器人的控制算法等知识,2020年9月,迅速将机械结构的设计和加工制作、机器人控制算法和电路系统集成、视觉感知和导航等技术落实。2021年6月,项目获“挑战杯”省赛一等奖,还获得了100万元孵化资金。

学校全方位护航学生创新创业

“至少参加了20多次模拟汇报答辩。”刘浩峰清楚地记得,项目成长历经多轮打磨。每次备战创新比赛期间,校团委会邀请专家和团队,从设计运行场景、打磨项目意义到指导完善项目书等进行帮扶。

大三上学期,学院团委老师建议他们参加挑战杯和高手“碰撞切磋”。“准备校赛时,作品还不成熟,提交的文本和视频材料中并没有完全展现出我们作品的潜力。老师也不遗余力,经常帮助修改作品申报书直到凌晨。”刘浩峰回忆。一次答辩会上,一位专家提出:“你们机器人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我认为简单的地面运动还不够,在煤矿搜救方面,机器人适应复杂环境,翻越铁丝防护网,可以考虑改进你们的项目。”

对于学校的暖心帮助,24岁的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杨威同样深有感触。他与本硕都在安徽理工大学度过的武薛强联手研发胶体泡沫智能化防灭火系统,力图破解传统防灭火技术存在的灭火效率低、使用范围窄、智能化程度不足等缺点。

2019年至今,团队通过调研、制造设备、参赛,不断破解难题。杨威说,刚入学的时候,大家对“挑战杯”的认识不多,认为就是“拿个东西参加比赛”。但通过写申报书,项目立项,再到参加比赛,大家感受到参赛是庞大而系统的过程,需要事无巨细地做好每一件小事。“我们不仅收获了个人成长,也知道如何团队协作。参赛后,大家连写论文都得心应手,格式、装订、规范不会出错。”

该校一直重视“挑战杯”项目建设。校团委牵头召开参赛作品的培训会、督察会、推进会,多轮答辩,从申报书、PPT、视频、实物模型等环节把脉问诊。

学校目前有149名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同时聘请校友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风险投资者和专家学者185人担任兼职创新创业导师。同时,校团委组建创新创业学生社团和俱乐部,下辖机器人协会、航模与科技践行协会等12个学术科技类社团,3D创新设计协会、商务管理与企业创新协会2个创新创业类社团;开展“科技创新节”“安理青年说”创业模拟实训等活动,营造良好科创生态环境。

将创新创业优势转化为实践的动能

“节省一滴水、节省一度电,共同保护我们唯一的家园。小朋友们都记住了吗?”这是该校“七彩假期”社会实践团在淮南市大通区孔店乡中心小学的科普课堂。志愿者们用精心制作的宣传视频、卡通动画向小学生展示低碳环保的重要性。

“如果说‘挑战杯’等比赛是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高水平检验和磨炼,那么,平时一次次的科普实践教育,则能让更多学子知道融会贯通、反哺理论成长、找准学习方向,让创新创业理念最大程度普及。”安徽理工大学团委书记程秀霞介绍,每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学校都会组建50余支团队走进基层,进行机器人科普展演、“互联网+”科技支农、生态环境保护、水质检测等科普实践。

淮南市毛集实验区孙台村饱受水产养殖水域富营养化污染之苦,这让村民们犯了难。2021年7月,该校大学生绿色协会志愿者服务队前往受污染水源分别取样并分析,发现问题出在现用的全套自动化水处理设备上。志愿者们很快想出解决办法,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制作研发了除磷除重金属的“公益小包”,并免费提供给村民。

近年来,校团委秉承“科普宣传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理念,发挥社团力量,将科技创新成果向中小学生、社会公众宣讲展示。2020年年底,该校“大手拉小手”科普进校园暨大学生科普宣传教育基地挂牌,大学生机器人协会、大学生航模协会等社团与中小学生牵手,加强科普资源共享及科技作品创作。

安徽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郭永存表示,学校将继续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为重点,培养青年学生“小创于校”“大创于省”“奉献于国”的情怀,引导他们为国家科技创新和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来源:中国青年报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