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重症科大夫,对患者的重症比较敏感。前两天晚上,同事们发现一个紧急情况:一位78岁的老大爷精神不好,伴有听力下降的情况。
我到病床旁查看情况,患者有既往高血压、冠心病史,此刻整个人昏昏沉沉的。我立即叫上呼吸治疗师关敬斌和司高峰一同处理。
经过讨论,我们决定就在方舱给予患者心电监护,并调整用药方案。大家不停地安抚患者和家属的情绪,等到后半夜患者生命体征逐步平稳后,我们才放心地离开。
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我们援沪已经20多天。4月3日,河南省肿瘤医院派出一支183人的医疗队紧急援沪。来到张江方舱医院后,我们随即开始了紧张有序的工作。
由于我和关敬斌、司高峰三人与危重症患者打交道多,对监护、机械通气、心肺复苏、纤支镜技术等都比较熟悉,因此有同事称我们是8号楼患者的“最后一道防线”。
几天前,我们遇到一位33岁的患者。入院后,我们给予了对症处理,但他还是持续发热、咳嗽。入住方舱7天后,他的症状加重,伴有胸痛、胸闷等症状,指脉氧饱和度波动在92%~97%。患者正值青壮年,生命体征还算平稳,但症状加重、伴着气喘,有转化为重症病人的苗头。怎么办?我们商量后决定立即行动。
方舱条件有限,应转到外院进行胸部CT检查,必要时转入定点医院及时救治。我拿起手机,紧急联系指挥部,得到的答复是“随时特事特办”。当日,我们通过120急救车把患者送往周浦医院,胸部影像学提示为肺部感染加重,患者随即被送往定点医院加强救治。
作为重症科医生,对患者的每一个细节表现都不能放过。此次来援沪,除了要善于打硬仗,还要关怀有需求的对象。
我和关敬斌、司高峰都为人父母,看到病区里的孩子格外亲,医疗队还专门给孩子们“补给”了面包和牛奶。有时候,孩子们不肯吃药,闹着要吃零食。可是,零食从哪里来呢?第二天,我们仨不约而同地带来巧克力,一颗不留都给了孩子们。
其实,这些巧克力是我们医疗队队员的应急补给,工作过度疲劳导致低血糖时可以吃上一口。要知道,大家上一个班,再加上交通往返,时长达9个半小时,其间,还不能喝水进食。看到孩子们收到巧克力后高兴的样子,我们也很开心——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做这么一点小事就能换来孩子们的快乐,值!
眼下,每天的工作依然忙碌。我们这些重症医生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坚守岗位,践行着“豫沪同日月,河海共此时”的承诺。
(本报上海4月25日电 记者章正、张蕾、靳昊采访整理)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