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看热讯:为战育人的脚步一刻也不能停——记国防大学联合作战学院教授平志伟

2022-08-18 06:25:09     来源:中国青年报

“学员从课堂上学到的本领,回去是要用来指挥部队打仗的,教员对待课堂就要像走向战场一样。”国防大学教授平志伟经常对身边的年轻同事说,“我们要对三尺讲台怀有敬畏之心,认真对待每一堂课。”


(资料图)

2020年国庆节刚过,正在国防大学联合作战学院就读的联合岗位资格培训班学员就发现,平志伟已经将“纳卡冲突”中无人机作战的鲜活案例融入教学里。他们说:“没想到前几天刚刚发生的战例,今天就进入了课堂。”

当时,“纳卡冲突”正激烈,平志伟敏锐捕捉到其中无人作战对未来战争可能带来的影响,国庆节连续在办公室加班4天,重新优化调整了授课内容,将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第一时间带进课堂。

作为一名军事理论工作者,平志伟目光敏锐。今天,在军事理论界,“信息化战争”“一体化联合作战”已是耳熟能详。然而,在上世纪90年代,国内关于信息化战争的研究刚刚起步,当时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平志伟就把研究选题确定为这一方向。

“那时,海湾战争给大家带来的冲击还在持续,未来战争形态将如何演变?”为了搞清这些问题,他联合4名博士生同学牵头举办系列学术沙龙,围绕信息技术发展对军事领域带来的影响展开前瞻性研究。

“他当时就提出了‘一体化联合作战是信息化战争的基本作战形式’,观点堪称超前。”一位他当年的同学回忆。

平志伟曾为学员讲授过3年高等数学、军事运筹学,这段经历帮助他提出了陆军“精确战斗”理论,这一概念强调作战中的理性思维和量化分析,被学员们带回去运用于部队的训练改革。

凭借强烈的创新意识和丰硕的研究成果,平志伟34岁被破格评为副教授,36岁再次被破格评为教授,成为学院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

“搞研究不能闭门造车、自说自话……抗强必先知强。”平志伟非常关注外军军事理论变革,2019年10月,他接到解读某外军最新作战条令的任务,要求立足我军逻辑解读外军思维,这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平志伟带领团队成员加班加点数月,透彻分析了外军相关作战的重难点问题,提报了对策方略,受到国防大学首长的充分肯定。

有一年,平志伟到某旅代职副参谋长,那时他在作战理论研究方面已名声在外,于是被集团军领导“点将”到作训处协助工作。平志伟代职的部队,常年处在高强度的战备状态。代职的一年时间里,他和同事战斗在一起,忙得像“陀螺”一样停不下来。以平志伟为主牵头,组织集团军机关和所属师旅部队展开某使命任务作战理论研究,形成了囊括战场环境分析、兵力部署应用、作战行动战法等十几个专题的课题成果,为集团军研究制定作战方案、指导部队开展针对训练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支撑。在年终总结时,集团军首长提出为平志伟记三等功,这也是他们首次为代职干部记功。

“这是对我服务部队备战的认可。”平志伟说,在自己荣立的6个个人三等功里,这个荣誉显得格外有分量、有意义。

平志伟经常叮嘱学生,“要围绕备战打仗主题深钻细研,文不贵多而贵精,哪怕一年只写出一篇高质量的学术文章也是值得的”。

系里的年轻教员韩光松对平志伟的“高标准、严要求”深有体会。2018年,他从基层部队选调到平志伟所在的教研室,面临着由一名基层军官向专业教员转变的挑战。

“那时我刚从火箭军来到国防大学,感觉自己是火箭军方面的行家里手,对某新型导弹的原理和作战运用也小有心得。”韩光松笑着回忆起第一次试讲《军事高技术及其运用》这门课时的场景,“没想到,平志伟教授全程听完试讲后告诉我,这堂课需要大改!”

平志伟用了1个多小时,从课程定位、学情分析和教学目的入手,一点点把这堂课从头到尾重新梳理了一遍,甚至连课件中图片的选择等细节,都一一指了出来。韩光松也由不理解、不服气,慢慢转变为心生敬意。

“一开始以为自己讲得很好了,听完平志伟教授一席话,才知道是自己的标准太低了。”韩光松感慨地说,正是在平志伟教授的严格把关督促下,这门课不断修改完善,最终夺得了新调入教员授课比武一等奖。

“历史上精彩的战役,大多不是战前就筹划好的,而是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被指挥控制出来的。”正是意识到未来联合作战中指挥控制的重要性,2017年国防大学调整组建联合作战学院,平志伟选择“跨界”,从战术学科转到指挥学科,向指挥控制与作战评估这两个难题发起冲锋。

教研室刚组建,战区机关就提出了人才培养需求。平志伟带领教学团队赴战区部队走访调研,查阅军内外相关资料,很快拿出了一整套高水准的课程理论教材。5年来,已有上千名联合参谋军官从这里走出,在战区联合指挥岗位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教35年来,平志伟的学生有的成为军队科研院所的骨干力量,有的在任务部队旅团岗位担任主官,有的在各战区师局级领导岗位任职,更有优秀者已跨入战役军团指挥员的行列。

“我极尽所能培养出的学生,就是在为备战打仗输送更多的‘子弹’。”密切关注着世界安全发展局势,平志伟总有一种时不我待的感觉,“世界并不太平,我们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也面临着多元复杂的安全威胁和挑战,为战育人的脚步一刻也不能停下。”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博 通讯员 闫晓强 来源:中国青年报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