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9月8日电 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截至8日12时,四川泸定地震已经造成86人遇难,另有35人失联。目前,救援人员仍在冒着余震和滑坡危险抢救生命。
截至7日8时,已累计出动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公安特警、消防救援、森林消防、应急安全生产、医疗救援、交通通信电力等各类救援力量10058人、直升机9架。还有许多外卖员、卡车司机等各行各业普通市民自发参与救援。
3天来,一场专业力量与全民协助共同参与的大救援紧张进行,彰显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
【资料图】
飞架生命桥
震后道路中断,泸定县磨西镇青岗坪村成为“孤岛”,一条湍急的河流横在救援人员与受困群众之间。
救援人员以急行军的速度跑了五六公里赶赴救援,却发现桥梁已垮塌。“河上有管道和绳索,只能一边用手抓着绳索,一边踩着管道挪动过河,但根本没法转运对岸伤员。”四川省森林消防总队甘孜支队雅江大队大队长张国胜说。
危急时刻,逼出了人的潜能。“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成了最为可行和直接的救援方式。张国胜带领十人冒险抵达对岸后,决定现场砍树,利用树干和树枝迅速制作简易桥。
这座手工造出的简易桥,给全村人带来生的希望。从简易桥通过后,救援人员迅速对青岗坪村进行搜救。先用担架把伤员转送至简易桥,桥对面的战友接到伤员后,再次转送至约四公里外的救护车上,同时还把被困群众一同护送转移。
经过夜以继日的救援,被困的300余名群众被安全转移,其中有重伤员29人。
汶川地震被救的娃 今天成了救人的战士
9月6日,阿坝森林消防支队汶川大队队员张自立抱着一个才两个月大的婴儿,走在从泸定县得妥镇湾东村疏散转运的路上。
张自立今年5月刚刚成为阿坝森林消防支队汶川大队的消防员。泸定地震发生后,他随队第一时间赶往灾区。到达湾东村时,进村的路已完全垮塌,只能先坐橡皮艇到山脚,再拿着弯刀开路爬山进村。
走进村里一户人家,张自立看到一位老奶奶和仅两个月大的孙儿留守家中,他赶紧上前帮着抱起孩子往村外撤离。
张自立2002年出生,2008年汶川地震时他6岁,正在读小学一年级。“当时家里房子倒塌了,没吃没喝,后来解放军、武警、消防的叔叔们过来帮助搭建帐篷、送吃的,学校操场成为村里的临时安置点。”
正因为儿时留下的深刻印象,张自立从小立志成为“救人的人”。如今如愿成为森林消防员,他非常自豪:“以前地震的时候我们等着救援人员来送物资,现在换我帮助别人。”
血站外排起长队
9月6日,甘孜州康定市,中桥爱心献血屋外排起了长队,很多市民自发前来献血。地震发生后,灾区伤员陆续转至华西甘孜医院和泸定县人民医院。为了抢救伤员,甘孜州中心血站AB型和B型两种血型储备量迅速下降。
甘孜藏族自治州中心血站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出无偿献血倡议,救治地震伤员急需AB型血和B型血的消息很快传播开,献血屋外逐渐排起一百多米的长龙。
据介绍,仅9月6日一天,就有110多名爱心市民成功献血,累计捐献3.6万毫升血液,足以满足地震伤者救治。看到需要献血的消息,康定市民林志莎赶了过来,这是她第一次参与无偿献血。“面对天灾,我也想尽一份微薄的力量。”她说。
甘孜藏族自治州中心血站7日一早向全社会发出感谢信称:“我们血脉共搏,心手相连,以参与无偿献血的方式守望相助,使所有人深切地感受到祖国大家庭之温暖,赤子之心最可贵、匹夫之责最可敬。”
震后新生:母子平安
9月5日,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应急救援队在泸定县磨西镇开展救援时,发现了26岁的孕妇沙女士。因为地震突然来袭,已经怀孕超过38周的沙女士被倒塌的墙体砸伤,情况危急。
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立即在现场对沙女士进行了紧急救治。初步判断,孕妇可能存在胎膜早破、先兆临产,建议立即转院救治。
一场救援迅速展开。在多方力量的共同帮忙下,9月5日16时30分,沙女士被成功转运到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此时该院妇产科、骨科、麻醉科等多学科联合救治小组已经等待就位。
当日20时51分,婴儿降生,母子平安。“灾难无法预料,但是看到孩子平安出生,也给我们带来了希望和感动。”正在恢复中的沙女士说。
教室很结实、很安全
8日上午,泸定县磨西镇贡嘎广场集中安置点的“青青儿童乐园”里,小朋友们正在志愿者和老师的陪伴下画画、堆积木、捏彩泥、玩玩具。
陈雅熙是海螺沟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她手里握着彩笔,正在聚精会神地勾勒线条。这已经是她第二次经历强烈地震。经历过数次地震的四川早已将避险教育和应急科普作为学生的必修课。“学校平时有地震演习,当时教室里晃得厉害,我们都躲在桌底下,等不晃了跑到操场上去。教室很结实,我觉得很安全。”陈雅熙说。
据介绍,截至8日上午,磨西镇已经分别在4个安置点设立了“青青儿童乐园”,乐园中有小学生也有学龄前儿童。安置点内还展出了孩子们的绘画作品,为大家加油打气。
总策划:赵丹平
监制:闵捷
统筹:卫铁民
记者:李力可、冯家顺、康锦谦、沈伯韩、袁秋岳、张海磊、董小红
视频:萧永航、杨进、薛晨
编辑:刘畅、张芽芽、吴凯翔
视频制作:朱昊晨
海报制作:陆烨
新华社对外部
新华社四川分社
联合制作
中国故事工作坊出品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