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游客做客榕江青年主播王江琴(左一)直播间,体验助农直播。
在榕江县栽麻镇丰登村,有6栋木屋格外显眼。穿着一身奶白色棉麻服饰、指甲间还留有灰蓝色染料的杨成兰站在木屋前,与大山、溪流和晾晒着的蓝白相间的侗布融为一体。木屋周边种满了鲜花、蓝靛、柿子等,这是制作侗布的天然染料。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6栋木屋是村寨里少有的几个年轻人的聚集地,也是杨成兰的“桃花源”。丰登村是侗族村落,除侗族大歌外,侗布几乎占满了杨成兰全部的童年时光。小时候,每当母亲和村里的老人聚在一起织布、染布时,一旁的她都看得出神。
作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杨成兰走出大山的路并不顺畅。2004年,她考上贵州民族大学音乐专业,因家中无力负担学费,开学1个月后她便决定辍学。幸运的是,在老师的帮助下,她重新报考了该校的民族音乐专业,“这个专业在全省有10个免学费名额,最适合我”。
2016年,杨成兰在事业发展势头正盛时选择重回大山,传承侗族非遗文化——侗布织造和植物染。她说山里的绿、寨里的安宁令她神往,她要“在大山里续写蓝的日子”。
走出大山艰难,回到大山的日子也不如预期中那般美好,丰登村返乡创业第一人的头衔起初并未带来多少耀眼的光环。
随着年轻人的流失和工业文明的冲击,手工织染的侗布几近消失,工业化纤制成的布料备受青睐,看着包装袋上的“环保”二字,杨成兰觉得很讽刺。只有4万元启动资金的她租下村口一个废弃猪圈,搭了几片石瓦、简单清理后这里就成了她的“家”,吃住、染布、织布都在此完成。杨成兰在这里一住就是3年。那几年,她白天走村串户寻找织布、染布的手艺人,晚上回到“家”便练习织染。
“手工侗布制作工艺精细、耗费时间长,老手艺人根本不相信我能把他们织染的布卖出去,第一年只有一位70多岁的手艺人答应给我做几米布。几年来,我前后走了有上百个村寨。”杨成兰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为了消除村民的顾虑,她选择“先付后卖”的模式,提前支付村民工钱,不论织染效果,她都照单全收,再放到网店销售,“看到能赚钱,愿意做的手艺人越来越多,他们什么时候有空就什么时候做,不耽误干农活”。
2016年5月,杨成兰成立榕江县倚山人手造生活工作室,通过电商平台将侗布销往全国;2017年,她的网店销售额达76.17万元,全县排名第一;2018年,她又吸纳了栽麻镇29户113人组建了榕江县倚山人传统织染农民专业合作社,投入400多万元筹建织染工作坊、侗布织染体验馆、草木染研发基地,也就是现在的6栋木屋所在地。
“我们用蓝靛、柿子、杨梅、白酒、牛皮、鸡蛋清等动植物及果实研发出了色彩更加丰富的布料,手织布样达到300多种,植物染色20余类,村里的年轻人也越来越爱上了织布、染布。”6年来,杨成兰靠着一匹匹侗布带着全村90%的贫困户脱贫,还将侗布销往美国——这也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第一个跨境电商订单,“我最大的希望是让侗布走进校园,让青少年在体验织染活动中传承非遗文化”。
同为返乡创业青年的薛殿勇是贵州大灰狼创客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负责人。2022年,在榕江县发展“新媒体+产业”的感召下,他结束了在广州10年的电商职业生涯,带着20多名员工回到榕江二次创业。几个月间,他带动了13名青年投身电商直播创业。
“全县直播氛围已经形成,接下来就是要把大山里的好东西卖出去。”为提高创业者积极性,薛殿勇免费为其提供电脑设备和直播场地,定制包含线上店铺注册、电商数据和流量分析、目标群体画像、直播带货话术总结等内容的培训课程,还将产品供应链从广州搬回榕江,有效解决榕江电商发展产品单一、定价过高、物流成本高企等难题。
在薛殿勇建议下,青年创业者们通过销售调味品、家庭音响等流通性较高的民生产品,提高店铺流量,进而带动家乡农产品的销量。为实现青年“0成本”创业,他采取“先卖后付”模式,即创业者卖出产品后再将货品款支付给他,“销售利润的6成归创业者所有”。
“青年返乡带动黔货出山。”榕江县副县长黄国锋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随着县域“聚才行动”的实施以及“新媒体+产业”政策红利的释放,越来越多的青年返乡创业,已新增孵化培育跨境电商3家,促成黔东南州跨境电商单笔金额最大订单,带动本地农土特产、侗布、银饰、木制品等产品走出榕江、走向世界。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姗姗 来源:中国青年报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