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多军兵种检验性模拟对抗演练在香港东南方向拉开帷幕。驻香港部队某分队装备车辆集结编队,迅速抢占阵地、做好战斗准备,静待“敌机”入网。
【资料图】
突然,目标雷达上出现多个亮点,“敌机”分批次、多角度、短间隔向发射阵地进袭。
“目标贴近海面向我飞行,接近抗击最低点……”听着作战参谋的报告声,党的二十大代表、驻香港部队某部分队长王海旭紧盯着雷达显示器。
“3发导弹,连续抗击!”终于等来最佳制“敌”时机,王海旭一声令下,导弹精准“击中”目标,再一次续写分队组建以来“发发必中”的辉煌战绩。
对于防空兵来说,及时发现目标、准确识别目标,才能稳定跟踪目标、精准打击目标。2020年,王海旭带队赴华北某地执行打靶任务。受海面天气、浪涌、风速等自然因素影响,海杂波使雷达屏幕满是雪花,从中识别目标犹如大海捞针。
“只要打赢需要,就算是大海捞针也一定给它捞起来!”王海旭专门成立技术攻关组,天天铆在海边阵地上,搜集数据、分析波形、研判规律。
在上千组数据对比分析中,原本杂乱无章的雷达噪点图变得有章可循,海杂波对弹炮系统的影响也被一一找出。在地空模拟对抗中,王海旭带领分队精准识别责任区内10余批空中目标,综合评分位列前茅。
过去,王海旭一直在西北、东北等内陆地区执行防空任务,2019年12月,正在东北边防一线服役的王海旭被选调驻香港部队某部工作。来到香港这个濒海环境,过去引以为傲的“拿手活”遭遇到陌生地域这个“拦路虎”。
看到分队荣誉室里一枚枚沉甸甸的奖牌,凝视着导弹“发发必中”的纪录,王海旭暗下决心:归零从头学,整装再出发!他反复翻看教材,笔记密密麻麻记了3大本。3个月下来,王海旭对分队数十种专业如数家珍,数十台装备性能参数都“一摸准”“一口清”。
在王海旭看来,自己过硬不算本事,关键还得带出过硬团队。为了让谋战研战氛围更浓厚,他在分队广泛开展向战场学、向科技学、向官兵学、向厂家学、向兄弟部队学“五学”活动,创新开设军情研究室,带头走上讲台当教员,带领骨干逐个专业、逐台装备学习钻研。
梯队行军抢占阵地,搜索雷达和目指雷达到底哪个当头车?为解决这个问题,王海旭组织官兵演练了七八遍。经过反复比较,终于找到最优解,部队抢占阵地的时间整整压缩了8分钟。
一次,导弹测试班用4个多小时测出了300多项导弹数据,王海旭一眼便发现其中电压参数存在异常,比标准值高出了0.2伏。这让干了8年导弹测试的班长深感惭愧,不由得叹服分队长的“火眼金睛”。
这些年,王海旭带头攻关,创新“融入体系尽远侦、区分火力同步打、集火抗击重点防”等一批新战法,研创“夜间微光标定法”等小革新、小发明76项,其中濒海地区抗海杂波防空等3个战法被上级授予战法创新奖。
2021年7月,西北大漠深处精兵云集、硝烟弥漫,某实弹战术演习的“压轴大戏”拉开战幕。轮到王海旭所在分队实弹射击时,突然刮起了沙尘暴,突如其来的恶劣天气极大增加了实弹射击难度,射击窗口期只有20多秒,现场官兵手心都捏了一把汗:打还是不打?
就在大家思忖着可能会因为天气条件太差而放弃实弹射击时,话音器里传来王海旭坚定的命令:“发射!”
瞬时,3枚导弹直刺云霄,十几秒钟后目标雷达回波信号消失,显示3发全中!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裴楠 通讯员 孔庆翼 来源:中国青年报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