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勇在进行漆艺教学。受访者供图
这是一组看过一眼便会令人引发无限想象的作品。3件作品都形似“长颈大肚”的酒器,又似一颗种子,外形饱满,弯曲向上的细长“瓶颈”恰似正在努力生长的芽,整体造型动感十足。作品通体亮黑,还原的是大漆最原始的本色。“这组漆立体作品叫《甘露》,灵感来自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雨水和芒种,我希望通过这组作品展现出这3个节气所蕴含的蓬勃生机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中国青年报“温暖一平方”直播间,作品的作者、天津工业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祝伟杰讲述起《甘露》背后的故事。
2022年年初,本科即将毕业的祝伟杰感到些许压抑,原因是他的毕业设计陷入停滞状态,作品设计了一组又一组,但都不满意。2月4日立春那天的晚上,祝伟杰收看了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的开幕式直播,并被开幕式开头那段仅有几分钟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短片深深震撼了。安静而极富张力的画面配合着各个节气的名字和相关诗句一幕幕印在了他的脑海里,那一刻,他知道自己找到了想要的灵感。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甘露》这组作品是以造型和结构的功能合理性为前提,将立春、雨水、芒种的节气符号与线的曲直相结合,创造出的具有独特意味的夹纻漆立体酒器设计。我以仿生理念为核心,选取植物的种子、枝叶等为原型进行设计,使作品中酒器的造型更为多变,更富有平衡感、动态感,每件独立的个体上都有闪光之处。”祝伟杰说,漆器的优美线条、器物的实用功能、质朴的自然之美,是他想要融合进作品的重要元素,这种融合是自然包容万物的体现,而二十四节气正是人们在探索、思考自然后的伟大成果。
祝伟杰认为,从传统文化中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浪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活的生活方式。传统文化是具有蓬勃生机、深邃智慧、伟大追求的文明结晶,是具有时代价值的思想源泉。“中国传统装饰纹样、图案、壁画等具象元素,还有诗词古韵等抽象元素都是非常适合进行漆艺创作的题材。然而现在的我也仅仅了解到九牛一毛,我觉得正是这种不断探索下去的好奇心以及不断发现更多宝藏的惊喜感支持着我不断地学习、创作,这也是传统文化题材吸引我的最大原因。”
对于漆艺与传统文化的热爱促使祝伟杰不断拓展其创作的边界,而当谈到技艺的学习,他说要感谢一个人,那就是他的研究生导师郑勇。
出生于1987年的郑勇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青年匠人。从小爱玩泥巴的他在村中的砖瓦窑厂里度过了快乐的童年。2005年,郑勇考入天津工业大学学习工艺美术,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他留在母校任教,带领更多年轻人走进工艺美术的殿堂。
如今郑勇专攻的方向类别是“陶胎漆器”。“顾名思义,陶胎漆器由陶瓷和生漆两种材料组成。陶瓷、大漆、水墨是中国传统三大工艺美术,是我们的国粹。陶胎漆器则是通过陶瓷的可塑性和生漆的黏合性能,将两种介质结合在一起。”郑勇说,这种结合让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艺术家的独特匠心在同一件器物上得到完美的展现。
郑勇向记者展示了其陶胎漆器作品《寒松鹤梦:莳绘高古黄釉大盘》。只见在古法烧制的黄釉盘中心,数只丹顶鹤,在黑色釉底绘就的夜空下,翩翩飞舞,生机盎然而富有禅意。郑勇说,代表健康长寿的仙鹤、寓意多子多福的葡萄、象征高洁典雅的莲花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都是他日常创作中的重要题材。而在技艺方面,他坚持在传统工艺基础上进行创新。“陶瓷的釉料包括灰釉、土釉、矿石釉,在创作时,我坚持使用传统天然釉料,在釉料配比上进行尝试创新,调制出各种我想要的新釉色。”
“首先是尊重,不能剥离传统。同时在创新中不可一味地追求现代,不能丢失识别性,要凸显本民族的符号。”这是郑勇在进行传统文化、传统技艺创新时秉持的原则。
身为人师的郑勇还继承了师徒制的教学方法。“(教授技艺)不像理论课,很多技艺、技巧和绝活,需要靠口传心授,以示范的方式进行传承。所以在教学时,我会更多地在实际操作中,把这些技艺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直接、快速地掌握技巧。这种手把手的教学正是师徒制学习的特点,而且一旦在实践中出现了任何问题,也可以立刻得到解决,进而帮助学生精益求精。”郑勇说。
祝伟杰告诉记者,“郑老师对于我而言亦师亦友。他会一直关注我们的进步,也很清楚我们的水平,并对我们始终保持更高的要求”。
在天津工业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陈杰看来,郑勇老师在不断追求艺术上精进的同时,也期待着他的学生能走好脚下的艺术之路。陈杰说,他将带着这份期待,创作出更多令自己满意也被郑老师认可的作品。“最近,我的一组由郑勇老师指导的陶胎漆器作品《梅兰竹菊》将参加由中国青年报社举办的‘传承·时节’学校艺术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展览活动,希望到时能让更多的朋友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与漆艺的魅力。”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鼎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