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枢纽下的“地道战”

2023-01-13 14:39:52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林祥云 牛霞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谢洋


(相关资料图)

“工长!这个阀门有漏气声!”1月11日,在柳州南站驼峰编组场下的风管井,柳州电务段驼峰三场缓行器工区职工覃龙腾大声吆喝着,召唤工友赶来处理故障。

农历新年越来越近,列车上、车站里,旅客人来人往,陆续踏上返乡旅途。在广西柳州,一群“小黄人”却在地下3米,为春运忙碌着。

柳州南站素有广西铁路运输“心脏”之称,是广西最大的编组站,也是西部陆海新通道上的重要枢纽节点,每天上万辆货物列车在此集结、编组、出发。春运期间,电煤、民生等物资运输任务繁重,车流往来更加密集。

在驼峰编组场,道岔、缓行器等设备以高压气体为动力源,传输气体的风管大部分铺设在地下,总长2公里、阀门多达数百个。这些风管犹如人的血脉,如果断风就会导致供能不畅,影响编组场运转。缓行器工区的22名职工,担负风管检维修任务,他们形象地称之为驼峰“地道战”。

职工攀爬入井。文毅/摄

“这个风管井好深啊!都不知道怎么下去?”当天,新职工覃龙腾第一次下井作业,他探着脑袋看着漆黑的井洞,不禁面露紧张。这个工区接近一半是青年职工,入路仅5个月的覃龙腾年纪最小,今年才22岁。

“怕啥?戴好安全带,跟我走!”工长蒙鑫拍了拍他的脑袋,俯下身子,双手支撑、一个跨步,麻利地从井洞攀爬而下。这个30岁出头的年轻人,已经当了6年工长。无论下井作业,还是突发抢险,他总是一马当先,新职工视他为榜样,老职工对他也心服口服。

钻入地道,大家戴着头灯、猫腰向前,一边检查阀门是否漏气、螺栓是否松动、风管是否锈蚀,一边细致地做着注油、除锈、油漆等作业。

风管井空间狭小,每隔几米就有一处闸阀,需弯腰前行排查设备。文毅/摄

正如覃龙腾所担心,这项工作并不容易。风管井长期密闭,可能含有硫化氢、沼气等有毒气体,作业前必须进行毒气测试,检修时要佩戴防毒面具;地道幽暗潮湿,遇上雷雨季节,积水漫过膝盖,环境更加艰苦;由于气体流通不畅,每隔一段时间,大家还必须上井“换气”……

距离天窗快结束时,覃龙腾发现有阀门漏气,蒙鑫随即小跑赶来。“看!是这里!应该是胶垫失效了。”他取下手套,判断出故障位置,“必须马上处理,如果漏气严重,可能会影响编组场运转。”两人争分夺秒、默契配合,快速更换失效胶垫,不足20分钟就处理好了隐患。

职工对风管连接处进行除锈处理。文毅/摄

在蒙鑫的工作生涯,这样的“突击战”数不胜数。有一年夏天,风管井有阀门漏气,信号设备无法工作,恰逢大雨倾盆,积水漫过小腿肚。工区16名职工分成4组,轮流下井作业,连续处理了1个多小时,浑身湿透、筋疲力尽,终于恢复了设备运转。

待作业结束,已临近中午。大家满身尘土回到工区,像往常一样开始准备午饭,阵阵香气从厨房飘来。

“小覃,今天第一次下井,干得不错!”在餐桌上,今年59岁的老职工扈伟胜将一个大鸡腿夹进覃龙腾的碗里。从青涩少年到年近花甲,这个老师傅在驼峰编组场度过了36年岁月,还有7个月就要退休了。令他欣慰的是,这些隔辈的年轻人一天天成长,接过了“接力棒”。

“下次打‘地道战’,我第一个下井!”听到老师傅的夸奖,覃龙腾拍了拍自己的胸脯答道。从书声朗朗的校园到车流滚滚的编组场,每次作业回来都“灰头土脸”的他,也曾问自己这份工作的意义。后来,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他已不再纠结:“没有我们的坚守,哪来铁路的畅通。谁说‘00后’不能吃苦?”

新年将至,工区贴上了喜庆的对联,暖阳照耀下格外温暖。吃着香喷喷的午饭,看着窗外一列列溜放的车辆,覃龙腾乐呵呵地说:“我在柳州买了新房,父母要从老家过来一起入伙呢!今年过年,我就在这里安家了!”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