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微头条丨“魔鬼风域”的青年护桥者:给跨海大桥体检 在一线“迎风成长”

2023-02-02 06:27:40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一片夜色、一声汽笛、一束灯光,日复一日,时斌和他的同事乘坐轨道车来到福建平潭海峡公铁大桥,开始一晚的户外作业。

平潭海峡公铁大桥是我国首座跨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全长超过16公里,连接福州市长乐区和平潭综合实验区。平潭海峡所处位置是世界三大风暴海域之一。风大、浪高、水深、流急是平潭海峡的特点,这里也被人称作“魔鬼风域”。

“迎风成长”,是平潭海峡公铁大桥上的铁路青年的真实写照。


(资料图)

27岁的时斌5年前从山东来到福建,进入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福州工务段工作。5年里,他的工作时间都是从前一天的夜里11点开始至次日凌晨5点左右结束。

铁路长时间通车后,道床或桥梁梁体的结合部位可能会松动,造成轨道在一定范围内下沉。时斌说,虽然下降幅度在普通人眼里不大,但会对旅客乘车时的舒适度以及动车的高速行驶产生影响。他在夜间的工作之一就是通过起道作业来解决这个问题。

起道作业前,时斌会用一个“工”字形的轨检车确认不良路段。车的下部咬合在钢轨上检测,车的上部是操作台。确认不良路段后,时斌和同事要跪在钢轨上,脸紧贴着钢轨观察,确定不平顺的具体点位,再用起道机把线路抬平。

抬平后,他们会用几十斤重的威克捣固机进行线路道床密实性捣固作业。之后,他们要用轨检车复检一次,确保作业效果良好。时斌打趣说,自己的这份工作是在给铁路钢轨“舒筋活络”。

夜间,除了大桥上的灯光,只剩下耳边呼呼的风和桥下哗哗的浪陪伴着这群铁路青年。时斌说,刚毕业的同事在桥面工作时,会不经意瞥向下方黑漆漆的海水。高空环境加上风浪,令不少人心里发毛。“我们一个同事的眼镜还曾被风刮到海里了。”时斌说。

在大桥上作业如何抵御湿寒?福州工务段平潭大桥车间的青年工人黄崇章挽起裤腿,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展示了他的防风护膝。黄崇章解释,刚开始没有经验,经常一天下来觉得膝关节莫名疼痛。后来他才知道是因为户外风大、潮湿,对膝关节有影响。

今年春运期间,黄崇章和同事要对平潭海峡公铁大桥的304根斜拉索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有一天,两个小伙子正处在高出海平面约50米的空中,他们站在约1平方米的升降台上,准备将桥梁缆索智能检测机器人安置到斜拉索上。这时,桥上起了大风。两人在升降台上使出全力托举重约12公斤的机器人,双手止不住地抖。虽然他们挨着彼此,说话却要扯着嗓子喊。

24岁的蒋明亮不仅体验过平潭的风,还感受过平潭的浪——他需要定期乘船出海,到桥墩下部的承台去检查是否有开裂情况,检查大桥的救生通道能否正常使用,以及完成梁体的一些日常维护。

检查完所有的桥墩承台需要登上平潭人屿、长屿、小练、大练4个岛,除大练岛开通了公路,其余3个岛均需乘船上岛。这支作业队伍会租借当地渔船,借助渔民丰富的经验,选择适合作业的日子出海。尽管如此,平潭强劲的风浪仍给蒋明亮这个湖南小伙子留下了深刻印象。第一次出海碰到风浪时,他的感受是“天旋地转”。他透过船舱的前窗看到海浪一波接一波打在船头,浪花飞溅在甲板和窗户上。人在船舱里随着整条船一会儿前后摇,一会儿左右晃,一会儿上下颠。

蒋明亮每次出海作业都会备好面包、饼干等食物和饮用水。在外工作要从早上8点忙到下午5点多。“我们出去和回来都要选在涨潮的时候,不然水位浅了,渔船没办法开。”蒋明亮说,今年春运期间他有一次错过了涨潮时间,留在承台一直等到晚上9点多再次涨潮才安全离岛返回。

面对艰苦的外部环境,这群平均年龄28岁左右的铁路青年除了吃苦耐劳也会借用“巧劲儿”,利用科技提升工作效率和精准度。

“元洪航道1号机位左转,元洪航道2号机位右转。”在福州工务段平潭车间24小时监测中心,狄栋梁控制着电脑调整监控机位,主屏幕上清晰地显示出主航道桥墩的全貌。

狄栋梁2019年参加工作,他说自己非常幸运能被分到平潭海峡公铁大桥。“这项工程运用了许多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非常先进的技术。我在铁路学校学的就是桥梁工程,来到这边工作后,很多技术都是以前在学校没学过的。”

狄栋梁把自己与同事比作是大桥的“私人医生”。他们借助大桥上设置的几十个监控镜头、几百个传感器以及三维超声波风速计等设备收集实时画面和数据。大桥3座主航道桥布置了基于北斗的定位系统,可以对大桥主塔和主梁进行空间变形监测。他们对收集的画面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实现大桥健康全过程精准管理。

“通过这种监控镜头,我们可以清晰地观测到桥墩上的裂纹。”狄栋梁向记者演示说,“监控镜头还可以防雷、防浪涌和防突波。”

在这套实时监测系统投入使用前,对大桥桥墩外部的定期监测要靠人工出海,使用高倍望远镜检查,受制于天气。如果碰到大风或大雾,要么冒险出海,要么就得推迟检查周期。现在,根据实时监测数据,他们能向列车调度中心发出预警,调度中心会根据桥上的实际风速限制列车的过桥时速。

春运期间,每天会有十多趟列车通过平潭海峡公铁大桥。相比于别处每天有上百趟车通行的路段,工作压力是否会小一些?这群在“魔鬼风域”的青年护桥者回答说,不论是十几趟还是上百趟,旅客的出行安全与舒适度都一样重要,工作压力不会差太多。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田宏炜 来源:中国青年报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