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怎么走 专家建言献策

2023-03-22 07:32:31     来源:中国青年报

“过去3年各种叠加的短期负面冲击,经过政策的调整,会在今年极大地缓解。但是,我们必须应对更严峻的生产率的冲击,扭转自2008年以来生产率下滑过于剧烈的趋势,为未来10年中国经济增长‘筑基铺路’。”在3月20日召开的“2023年北大光华两会后经济形势和政策分析会”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所长陈玉宇为破局中长期生产率低迷困境提出建议。

在上述分析会上,多位专家为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作出分析研判,共同探讨“两会后中国经济怎么走”。今年是该分析会连续第十年举办。

结合国家统计局上周发布的今年1-2月主要经济数据,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颜色分析:工业生产弱于预期,但是服务业生产快速修复;积压需求释放,消费修复好于预期;房地产各项数据均有回暖;出口同比降幅有所收窄。


(资料图)

颜色认为,2023年经济增长值得期待,但也存在不确定性。“针对我国经济正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测转弱三重压力,提振市场信心尤为关键。”他同时提醒,信心修复可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除消费者因信心不足出现“超额储蓄”现象外,企业的信心可能也需要长时间才能修复。

颜色注意到,我国31个省(区、市)中有27个省份今年的GDP增长预期目标高于全国,其中有23个省份的目标为5.5%或以上。“开年以来,各个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力度非常大。”他认为,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过去挤压的需求会逐步释放,企业生产秩序也逐渐恢复。除了政策支持、地方政府的努力以外,今年经济增长也具备一些优势,包括自然复苏的力度及低基数效应。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教授唐遥也注意到,开年以来我国经济呈现反弹趋势,但全球地缘政治与经贸关系却越发紧张。他在分析会上说,在美联储快速加息的影响下,世界经济增长预期疲弱,国际金融风险暴露,企业面临的风险增多,导致国际经贸活动缺乏增量,吸引直接投资的竞争加剧。

“目前我国在外资外贸方面的优势是产业链完整、国内市场大,但随着一些产业下游生产环节转移到东南亚等地,中国要通过进取来稳定产业链。”唐遥说,国际分工永远是动态的,要实事求是地面对竞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地不能仅靠优惠条件来招商,大企业更注重制度性的开放以及稳定的政策环境,所以需要中央层面协调产业政策、市场准入、金融支持、跨境支付等。

他尤其强调要重点把握在产业链上处于核心位置的大企业,包括外资企业、民营企业。“首先是要稳定这些核心企业,然后推广到产业链上更多的企业。”

“2023年我们制定了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1-2月的主要经济数据表明,经济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温和复苏。今年宏观经济政策会更强有力,积极的财政政策深入落实,更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对经济会起到推动作用。”陈玉宇在分析会上说,全年的经济增长目标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开始走出最困难的局面。但他同时补充说,2008年以来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持续下降,“要实现高质量增长,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就需要让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在经济增长中贡献更大的份额。”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也长期关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问题,他表示,通过再工业化、新基建、大国工业、碳中和、更彻底的改革开放所带来的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中国在完成工业化进程后还有可能实现全要素生产率增速的反转——从目前低于2%的水平回升至2.5%或以上。

他尤其提到了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的重要性。“研发强度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联呈正相关。”刘俏结合数据分析,2022年我国研发投入总量首次超过3万亿元,占GDP的2.55%,达到了工业化国家的平均水平,但其中真正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占比仅为6%左右,欧美发达国家在基础研究上的投入占比则基本稳定在12%以上,“研发经费投入的结构问题亟待改变”。

值得注意的是,“十四五”规划已将基础研究经费占研发经费投入的比重提升至8%。刘俏表示,未来这个比重如果能达到15%甚至更高,让更多的“无用之用”变为“有用之用”,我们将在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上创造一种新的历史可能性,“中国的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也将注定不凡”。

本报北京3月21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朱彩云 来源:中国青年报

关键词: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