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王一迪)5月20日,记者来到江苏常州滨江开发区采访,紧邻长江岸线的常州长江大保护展示馆里,全方位展现常州推动长江大保护高质量发展的做法和成效。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展馆一角。常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鲜有人知,该展馆是在一家化工企业旧址上改造而来,一文一图、一砖一瓦记载着沿江生态的点滴变化。
“对生长在长江沿岸的老百姓来说,长江有着特殊的意义,经济和社会发展离不开长江的馈赠和滋养。长江常州段岸线总长25.8公里,是江苏省沿江城市中岸线最短、功能布局最全、化工企业最密集的区域之一。”展馆工作人员介绍,滨江开发区大大小小的化工企业一度辉煌,但靠江吃江的产业布局让当地生态容量越来越小。
曾经,31家化工企业密集坐落在长江常州段沿岸,每家企业到江岸线的距离,都在1公里之内,甚至还有企业紧挨江堤,居民饱受污染之苦。
为破解 “化工围江”顽疾,常州全面部署推进长江大保护专项行动,系统推进“停、转、拆、绿、提”五大行动,同步编制三年行动计划和各年度工作要点,统筹推进沿江生态修复和产业转型升级。
一串数字呈现了滨开区推进生态修复与综合整治的效果:近年来,滨开区安全拆除化工企业45家,实现沿江一公里范围内低质低效化工企业“清零”;长江岸线累计复绿超3300亩,生态岸线跃升至80.6%,位列江苏全省第一。
在沿江腾退和治理的同时,当地强调增加沿江生态“含绿量”。比如,整个新龙生态林建成东西全长12公里,南北纵深最宽处也达到近1公里,占地面积超万余亩,绿化覆盖率达70%以上,是华东地区目前规模最大的城市人工生态林。
滨江开发区沿江区域航拍。常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同时,当地淘汰落后产能,推动绿色转型发展,坚持调优结构。滨开区近年来聚焦新材料、新医药两条产业主线。2022年,滨开区新材料产业产值达573.3亿元,同比增长26.8%,新医药产业产值达175.2亿元,同比增长152.1%,“东方碳谷”“创新药谷”产业地标持续擦亮。
滨江开发区沿江区域航拍。常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还长江水清岸绿,滨开区各项经济指标却不降反升,生态红利转变为发展红利。”常州滨江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赵文君举例说,2022 年,滨开区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 430.35 亿元,同比增长 4.3%;完成工业总产值 1055 亿元,同比增长 15.9%。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