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多元创新主体湖北科技型和高新技术企业双增长

2021-10-21 14:46:27     来源:湖北日报

10月9日,从华工科技下线的400G光模块产品,装车发往北京。400G硅光芯片的研发成功让华工科技信心满满:未来装上自研芯片的产品不仅能节约15%的成本,还将彻底摆脱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尴尬,从而在供给数据中心的高端光模块领域站稳脚跟。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今年以来,湖北通过建设七大实验室、实施“揭榜挂帅”项目和“联百校转千果”高校科技成果云推介活动等,充分发挥科教优势的引领、聚拢作用,为企业创新主体加装发动力。湖北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正加快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全省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4.9%;技术合同成交额1552.59亿元,同比增长33.78%;12327家企业入选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库,较2020年全年增长65.71%,申报高新技术企业7606家,是2020年全年申报总量的1.36倍。湖北经济的韧性和创新活力日益凸显。

高校院所发力科技攻关见成效

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远在襄阳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四院42所的相关研发人员开心地笑了。从“神一”到“神十三”,由他们提供的火箭逃逸系统发动机动力源均圆满完成任务。

作为创新的基础力量,高校和科研院所担负着源头供给和人才供给的重要作用。湖北积极支持在鄂高校院所参与基础研究和重大科技攻关,提升创新能力,点燃经济引擎。

在7大湖北实验室、29家国家重点实验室、3000多家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的步伐不断加快——

洪山实验室,陈焕春院士领衔的“猪伪狂犬病疫苗、猪流行性腹泻变异毒株疫苗”已在武汉科前生物股份有限公司转化,项目投资额2.1亿元。

光谷实验室,叶朝辉院士领衔的“超高场(9.4T)动物磁共振成像仪”在武汉联影生命科学仪器有限公司落地转化,目前正在进行产品迭代优化。“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在武汉中科牛津波谱技术有限公司转化,产品已交付近百台套,打破国外垄断,成为我国高端科学仪器行业的标杆。

珞珈实验室,龚健雅院士的“遥感广义几何成像模型与精确处理方法/光学遥感影像智能化处理方法”,成功在武汉云成卫星科技有限公司、武大吉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转化,可用于我国40余颗卫星的地面数据处理。

……

筑好凤凰台,引得凤凰来。今年9月,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院士团队在汉签下“分子育种技术创新及产业化”项目,打造国内领先的食用菌数字化育种实验室,建成国内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食药用菌资源库。

从2020年起,省科技厅组织开展“联百校转千果”系列活动,建立“省长推动、厅长搭台、校长带货、市长引智”机制,持续进行高校科技成果云推介和企业需求云对接活动。截至目前,促进高校与企业达成800余项合作意向,意向金额近30亿元。一系列“鄂来创”“鄂来拍”“鄂来揭”“鄂来投”活动,让高校院所、金融机构、企业各取所需,精准合作。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大幅增长

1人操作3台设备生产,每日产能提升5000+,单班节省人力7人——这是一家企业在导入由华数机器人自主研发的机器人铆压工作站之后,在降本增效上取得的实绩。这一项目也让华数机器人在今年9月的第十一届中国国际机器人高峰论坛暨第七届恰佩克颁奖典礼上斩获两项大奖。

华数机器人是华中数控旗下品牌,他们坚持核心关键技术自主研发创新,先后攻克机器人核心技术300余项,获得自主知识产权200余项。

据华中数控透露,旗下武汉新威奇科技有限公司等4家公司也已获得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控装置、伺服驱动和电机性能等指标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企业是创新主体,而高新技术企业更具核心竞争力。作为全国第5个获批国家创新型试点省份,湖北对高新技术企业持续“给力”。比如,在上月召开的湖北省推进科技创新领导小组会议上,省主要领导强调,要打造热带雨林式科技创新生态,推动各类创新主体蓬勃发展,要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研发投入、成果转化的主体,见苗浇水、精心培育,努力扶持、壮大更多本土创新型龙头企业、头部企业。

今年新晋高新技术企业的武汉六博光电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由毕业于武汉大学的6位博士在2017年创建,其生产抗电磁干扰的各型无线光通信设备,在移动激光通信技术方面位居国内前茅。公司负责人梁赫西介绍,由于顺利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公司享受了政府项目申报的资助、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举措等。

截至2020年底,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10400家,位居全国第七、中部第一。最新统计显示,今年全省共组织申报高新技术企业7606家,是2020年全年申报总量的1.36倍。

国家级创新平台达492家

10月17日,江汉大学省部共建精细爆破国家重点实验室揭牌。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先启牵头、武汉市属高校获批建设的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它将和湖北多家实验室一起,为攻克产业共性和关键“卡脖子”技术,在基础研究上贡献力量。

目前,7个湖北实验室今年的3.5亿元运行经费已全部落实,各实验室均成立学术委员会,开展核心团队招聘,启动重点科研攻关。他们还有一个更高的目标——争创国家实验室。而原有的一些行业性省级创新平台,也要在争创国家级的过程中,实现研究水平的提升。

对获批国家重大创新平台,湖北给予不低于1000万元配套支持。纺织新材料与先进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刘欣说:“我们获批国家重点实验室之后,得到各类支持超过7000万元,在先进纺纱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实验室产生的研究成果如何加速转化?位于随州曾都经济开发区的程力专汽公司新厂区,一条由湖北省应急产业技术研究院设计开发的智能化生产装配线正在运行。研究院去年6月依托随州武汉理工大学工业研究院成立,是省科技厅批准的首批“新型研发机构”之一。它是武汉理工大学多名教授与曾都区城投公司共同出资创建的新型科技研发企业,其中教授持股占比70%。机制一活天地宽。研究院院长谭罡风介绍,目前已形成30余人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与20多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转化科技成果9项,一批新项目也进展顺利。

截至目前,我省新型研发机构总数已达到378家,主要涉及集成电路、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汽车、生物以及新能源与新材料产业等重点产业领域,地域上基本实现市州全覆盖。“十四五”期间,湖北还将大力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这些新型研发机构,纯市场化运作,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的激励机制,既激发着科研工作者的创新热情,也更贴近市场,可以根据单个企业需求开展个性化研发。

围绕不同领域和不同环节创新需求,我省正加快布局建设技术创新中心、临床医学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研究基地等各类创新平台。截至2020年底,全省建有3493家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其中国家级已达492家。

打造热带雨林式科技创新生态,推动各类创新主体蓬勃发展。湖北这片创新热土,正在加速奔跑。

专家观点

湖北着力推动

各类创新主体蓬勃发展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杨娟表示,当前,湖北正积极创建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加速推进,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蓬勃发展,科技创新对湖北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湖北启动科创“新物种”企业培育计划,着力推动各类创新主体蓬勃发展,打造热带雨林式科技创新生态,对进一步加强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等“四新”企业的培育,进一步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加速科技强省建设意义重大。

深圳证券交易所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唐瑞表示,科技创新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系统布局,系统组织,跨界集成,要把政府、市场、社会各方的力量拧成一股绳。湖北是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武汉是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深交所也将继续用更实的举措,更好的服务,发挥市场组织者的功能和资源配置平台的作用,支持武汉科技创新,助力湖北高质量发展。(记者 方琳 文俊 )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