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块地”变“花果山”!河南创新探索国土绿化用地机制

2022-03-14 15:35:04     来源:河南日报

在守牢耕地红线,防止“非农化”“非粮化”的背景下,结合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科学推进国土绿化”精神,全省各地积极挖掘造林用地潜力,用好石漠化土地、沙化土地、山区困难地、农村“四旁”隙地、废弃场矿、严格控制类土地等“六块地”,创新探索国土绿化用地机制,不断拓展生态建设空间。

深挖植绿潜力

综合全省林木资源调查数据,摸清现有森林资源的总量、存量、分布区域以及增长空间、绿化潜力,从2020年11月至今,围绕“六块地”,全省共新挖掘出绿化用地815万亩。

其中,分布在伏牛山区、太行山区和大别山—桐柏山区的荒山荒地、困难地有560万亩,豫西南地区的石漠化土地101万亩,豫东、豫北地区的可治理沙化土地32万亩,各地农村乡村道路、“四旁”、村庄周围土地70万亩,三门峡等地山区工矿废弃地、废弃矿山22万亩,新乡、济源等10个省辖市、示范区的严格管控类土地约30万亩。

创新造林模式

“我们将造林绿化同开展工矿废弃地生态修复、乡村人居环境整治、高标准粮田建设有机融合,实现了相得益彰。”省林业局生态修复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鹤壁充分利用山区困难地和工矿废弃地开展生态修复,把昔日满目疮痍的矿山变为绿意盎然的森林公园;结合乡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全域开展“四旁”、村庄、庭院绿化;结合30万亩高标准粮田建设,严格落实相关要求,对县乡道路、田间灌渠两侧进行造林绿化。截至目前,今年鹤壁已完成造林面积7.55万亩、占全年人工造林任务的95%。

为督促科学绿化进度,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激励作用,全省先后投入1840万元,对郑州、洛阳、鹤壁等排名靠前、工作扎实的地市进行奖补;围绕山区生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等,对进展缓慢的10个地市予以通报。

绿化成效初显

通过深入挖掘“六块地”,去年全省完成各类造林面积258万亩,今年植树造林任务已完成超60%,科学绿化成效初显。

上山,“石头山”变成“花果山”——

紧盯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大别山三大生态屏障的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困难地,去年至今,全省已营造山区生态林201万亩。宜阳县实施锦屏山造林工程,绿化面积2.5万亩,栽植各类树木182万株,真正把“石头山”变成了“花果山”。

被称为“地球癌症”的石漠化在丹江口库区非常普遍,土层单薄,草木难生,造林难度大、成本高。南阳已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积20.2万亩。淅川县发扬“啃硬骨头”精神,在环丹江口库区建设5000亩以上石漠化造林点12个,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1方公里,形成了“一库清水送北方、两岸荒山披绿装”的宜人景象。

下乡,空心院变身小果园——

借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东风,利用乡村道路、“四旁”隙地、村庄周围等,因地制宜建设环村林、通道林、防护林;利用空心院、撂荒地、拆违地、废弃坑塘等,建设小游园、小果园,体现乡村特色风貌。去年至今,全省已完成乡村绿化23.9万亩,建设各级森林乡村1380个,打通了林业生态建设“最后一公里”。

结合原沙区的农田防护林建设,着力构建原生态绿网。去年至今,全省已营造防风固沙林15.9万亩,沙丘披上了绿装,有效控制了风沙危害,消减了土壤侵蚀,保障了粮食稳产高产。(记者 刘晓阳 )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