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山河畔、燕子岭下,桩基施工火热推进,作为深圳“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之一的深圳自然博物馆正在由蓝图变成现实。未来,这里将形成一片生机勃勃的“三角洲”。
文化决定城市品质和地位,建设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离不开强大的文化支撑。记者近日走访了解到,深圳从2018年启动规划建设的“新时代10+2文化设施”,截至目前,已基本完成方案竞赛设计、项目用地审批等程序,转入建设前期或开工阶段。
掀起新一轮文化设施建设高潮
深圳“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包括深圳歌剧院、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深圳创意设计馆、国深博物馆、深圳科技馆(新馆)、深圳海洋博物馆、深圳自然博物馆、深圳美术馆新馆、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深圳音乐学院;新增的两大文化设施,为湾区书城、深圳博物馆新馆(暂定名)。
一个个响亮的名字,涵盖音乐、历史、创意、科学等众多领域,一座座世界级公共文化地标,吸引全球最优秀的团队倾力投入,掀起新一轮文化设施建设高潮,将赋予深圳更多城市魅力和吸引力,带给深圳人涵养科学精神、人文精神、艺术精神的一处处“绿洲”。
让建筑拥抱音乐、音乐与大海相遇。蛇口半岛南端,由普利兹克奖获得者、国际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让·努维尔团队点亮的“海之光”,为深圳描绘了一座粤港澳大湾区最高标准艺术殿堂、国际化综合型文化交流新平台、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和深圳艺术文化新地标。
目前,深圳歌剧院作为2022年全市重大项目之一,已完成项目方案设计国际竞赛,正开展方案设计优化和深化,推进可研报告申报等工作。该项目建成后总建筑面积22.2万平方米,包含歌剧厅、音乐厅、多功能剧场等功能,融汇山、海、河、港、湾环绕的特色资源,天然形成“一岛双湾、一河一山”景观格局。
施工建设坚持环境友好
前海新城,国深博物馆建设现场塔吊林立、车来车往,一派繁忙。
施工方采取多种举措节能、节材、节水、节电、节地,同时在扬尘、噪音与振动、光污染、土壤保护、建筑垃圾控制等方面始终坚持环境友好。就地取材,施工现场500公里以内生产的建筑材料用量占建筑材料总量的70%以上;应用先进节水工艺,现场机具、设备、车辆冲洗用水设立循环用水装置;节约用地,临时设施占地面积有效利用率大于90%,减少土方开挖和回填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土地扰动,保护周边自然环境。
国深博物馆项目总投资35亿元,总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集文博功能、科学技术和建筑艺术为一体,预计2025年建成运营。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设计大师何镜堂领衔的设计团队,以“文明之树、滨海明灯、国博院子”象形隐喻的设计方案胜出,整体形象周正大气、简洁明快,将是体现中国文化自信的现代化、综合型国家级博物馆和城市名片。
海上生“云”、鹭鸟翱翔、渔船点点、美不胜收。普利兹克奖获得者、国际著名建筑设计大师妹岛和世、西泽立卫,依托大鹏新区背山面海、临河拥湾的优越自然环境,轻柔勾勒出一朵朵自由、漂浮的“海上的云”,未来将是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文化新地标的深圳海洋博物馆。
目前,深圳海洋博物馆正在报请深圳市政府批复建筑方案、运营模式等事项。主体工程正推进前期工作,相关部门克服项目地质特殊、结构复杂、功能多元化、整体难度较高,提前部署、汇聚合力、优化方案。周边配套交通干道已启动建设,新海大道全长687米,双向六车道,将承担新大片区交通转换的重要功能。
深圳海洋博物馆将设立海洋资源收藏展示中心、海洋文化教育中心、海洋科学研究中心,总建筑面积约10.8万平方米。其中,3D互动、全景沉浸体验技术模拟极地、深海、风暴潮等特殊的海洋极端环境,将展示我国先进海洋科学和技术成果。
人与建筑、自然和谐相融
深圳自然博物馆打造以 “三角洲” 为名的建筑和景观设计概念,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集收藏、展览、研究和自然科普教育于一体,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一流的自然博物馆。
设计方案奇思妙想,覆盖整个屋顶的公园,突出建筑的有机几何形状,吸引游客和市民走上屋顶,进入一段处处可赏园林、山岭、湖泊优美景致的探索旅程,展现人与建筑、自然的相融和谐。
自2022年3月开工建设以来,深圳自然博物馆应用了三维BIM技术、溶洞处理新工法等,使桩基作业推进顺利,施工过程直观“可视”,保证了施工进度和质量。今年4月,深圳自然博物馆基本完成设计深化工作,方案以“河流”为主线,融合海绵城市理念、植被适宜候鸟栖息,在山水之间开辟出一处生态融合、寓教于乐的空间。( 记者 秦绮蔚 张程)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