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生活垃圾送到左侧厢房分类投放,再把可回收的纸箱送到右侧厢房现场变现。7月4日一早,家住大连市中山区山屏北街的张大爷完成这套操作不过5分钟,他说:“自从换成这种新式垃圾厢房,不仅分类整得明白,家家也不会攒破烂了,楼道里清爽干净了很多!”
让张大爷点赞的两网融合新式垃圾厢房是大连市破解垃圾分类难题的有效举措之一。记者在调查采访中发现,大连市牢牢抓住源头分类这个“牛鼻子”精准施策,大幅提升市民分类知晓率、参与率、准确率。垃圾分类工作不仅走在全省前列,住建部的最新考核结果显示,大连市在全国76个大城市中也位列第一档次。
怎么分 有专业分类指引
每天早上7时至9时,晚上6时至8时,沙河口区星海湾街道的社区网格员孔洁都会穿着“督导员”的服装准时出现在壹品星海小区定时垃圾投放点,指导居民正确投放生活垃圾。
“刚开始的时候确实需要逐一指导,现在居民们对常见的垃圾都能分得挺准确了。”孔洁说,经过专业引导,有的家庭已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源头减量了。
垃圾分类的首要关口在源头分类。但现实情况是,无论居民还是餐饮企业、农贸市场等产生生活垃圾的大户,混合投放的习惯由来已久,垃圾分类的专业知识普遍储备不足。
2017年被列为全国垃圾分类重点城市后,大连市一方面加大宣传引导力度,一方面加强源头督导,率先试点设置垃圾督导员。2020年12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大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更是将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社会督导员制度化、规范化。
条例明确,社会督导员负责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指导、监督等具体工作,引导市民对生活垃圾想“分”会“分”,同时有权对不符合分类投放要求的行为予以劝告、制止。
目前,按照每个投放点位设置1名督导员的标准,大连市配备的垃圾分类督导员已达到1.3万余人。他们定期接受相关培训、考核,在源头对居民生活垃圾投放给予监督和指导,有效提升了居民对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知晓率和参与率。
在星海湾街道做了多年社区党委书记的王献弟说,她能真切地感受到辖区居民对垃圾从“随手扔”到“随手分”的变化,不少居民还成为低碳环保生活方式的践行者。
分得好 用硬件设施补位
“全区目前已设置完成了10处两网融合垃圾分类厢房,与30个新型分类厢房合理布局,尽量保证覆盖面。年底前计划再设置60个垃圾分类厢房,目前正在选定合适点位。”中山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管理科科长阮运奇告诉记者,新型垃圾分类厢房投入使用以来,大大增加了居民生活垃圾投放的主动性和源头分类的自觉性。
记者在现场看到,两网融合垃圾分类厢房将城市生活垃圾收运系统与再生资源回收系统两个网络进行有效衔接、融合发展,以实现垃圾分类的减量化和资源化。新型垃圾分类厢房集语音提醒、视频宣传于一体,并配备摄像头及洗手池等设施。
提档源头分类设施是今年大连市持续加力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内容。全市将新建(改造)标准化城市垃圾分类房不少于250个,同时在新建居民小区同步规划、建设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设施,探索装配式、可移动式垃圾分类设施。
此外,与城市更新同步开展老旧小区“撤桶并点”,优化投放点位布局。西岗区香炉礁街道工人村社区以暖房子工程为契机,“撤桶并点”建设垃圾亭。考虑到辖区老年人居多,设置了定时投放点位、延时投放点位及可回收物暂存处和有害垃圾暂存处,形成1分钟垃圾分类圈。
西岗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绿化科科长刘颖介绍,2021年西岗区率先实行“撤桶并点”,今年截至目前已拔除地埋桶200个。新设的垃圾亭具有遮雨、太阳能自动开启照明、语音感应播放等功能,更便于居民分类投放准确、保洁人员分类收集和日常保洁。
长效性 靠机制考核保障
最近几天,垃圾分类志愿讲师郝婷一直在与大连育文中学、甘井子区辛寨子街道密切沟通,商量合作开展学生暑假期间参与“争做垃圾分类督导员和志愿讲师”活动的具体环节。
垃圾分类重在长效,大连市在营造全社会参与垃圾分类良好氛围的同时,加大靶向宣传教育力度。编制从幼儿园到初中的垃圾分类课本,将垃圾分类课程纳入全市2159所学校教学计划。同时,充分发动社会力量参与,郝婷所在的大连亿鑫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协助大连市垃圾分类相关部门开展垃圾分类“进校园、进课堂”实践活动。至今已走进校园开展活动700余场,覆盖师生近8万人次,形成“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的良性互动。
考核机制是有效的指挥棒。今年3月1日,大连市正式执行新的垃圾分类考核标准,大幅提高分类投放和收集、运输环节分值。其中将原来的“分类成效”考核明确为“分类投放准确率”考核,分值从10分提高至30分,突出分类成效引导。
此外,中心城区试行强分单位、达标小区和环卫作业企业厨余垃圾准确率不达标拒收拒运倒逼机制。强分单位、达标小区连续三天垃圾不分类的,环卫作业单位有权拒收,留存证据反馈执法部门进行处罚;环卫作业单位连续三天混收混运的,各类终端处置单位有权拒收。通过组合倒逼机制,全链条确保源头分类精准度。(吕 丽)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