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牢中国饭碗!大庆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接连“上新”

2022-07-19 08:24:42     来源:大庆日报

日前,在大庆市龙凤区久青村保护耕作“40/90”示范基地现场,记者看到碧绿的玉米秧在阳光下拔节生长,站在田头望去,玉米秆列队似的一排又一排,行列整齐。“2019年的时候,这块地的亩产是八九百斤,自从2020年开始采用‘40/90’栽培模式,亩产可以达到1200斤。”大庆实胜玉米种植合作社理事长王殿生说。

端牢中国饭碗,肥沃的黑土地功不可没。年初以来,按照全省黑土地保护耕作安排部署,大庆市立足地处全省保护耕作制度推广核心区域实际,配备力量、组建专班,扎实推进以玉米秸秆覆盖免耕为主的保护耕作制度推广,从抓免耕机械配套、技术模式选择、示范基地建设和监测仪安装入手,推动工作有效开展。今年,全市开展了保护耕作免耕播种703万亩,完成省下达计划的128%,免耕播种台监测面积693万亩、占全省的30.8%;作业合格面积512.6万亩、占全省的35.3%。

什么是保护耕作?市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介绍,保护耕作是一项能够实现作物稳产丰产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可持续发展农业技术,其核心要求是在不翻耕土壤、同时地表有秸秆覆盖的情况下,进行免耕播种。这一全新的耕作制度可以实现节本增效、蓄水保墒、培肥地力,有效防治农田扬尘和水土流失,杜绝秸秆焚烧等多方面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一两黑土二两油”,为了保护好、利用好“耕地中的大熊猫”,大庆市黑土地保护耕作接连“上新”,不断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精细谋划工作思路。按照国家和省方案安排,结合大庆实际,明确了今年保护耕作面积550万亩的工作目标,针对大庆市保护耕作前茬作物为玉米的实际,确定了重点推广原垄免耕、条带少耕、“40/90”宽窄行高产创建等栽培模式,制定了秸秆粉碎、免耕播种、中耕深松等6项作业标准,强化了农机与农技、农艺、农水、种肥药综合配套等5项关键措施,保障了工作的有效开展。

靠实工作任务目标。按照省下达的年度工作任务,组织县区和乡镇不折不扣抓好落实,把任务对接到村、落实到户,以村为单位落实地块和机具,搞好作业者与农民对接,将今年春季550万亩免耕播种任务面积,逐级分解到村屯,建立细化到地块的免耕播种地块台账,确保了任务落实落靠。

切实加强技术指导。保护耕作对农机农艺综合配套有很高要求,绝不是“一免了之”。市县两级组建了保护耕作专家组,在农机农艺技术配套、种肥药管理、中耕深松等方面切实加强培训和指导,推动了保护耕作技术有效落地。同时,通过引导合作社、农机大户采取托管、代耕、跨区作业等形式,有效配置免耕机具,积极发展“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推动了保护耕作开展。

引导建设示范试点。市农业农村局在全市建设“40/90”示范基地20处,示范面积4.25万亩。联合八一农大赴肇源华原村、杜尔伯特屯村、龙凤久青村等示范基地,对“40/90”模式实施效果开展调研。结合去年对“40/90”模式地块的测产情况来看,作物长势跟常规免耕比优势明显,实现了保墒抗旱、蓄水防涝、培肥地力和稳产增产。

扎实开展监测服务。解决免耕监测仪安装的卡脖子问题,支持惠达等台监测公司开展工作。早在3月25日,市农业农村局就下发《大庆市2022年黑土地保护耕作工作实施意见》,针对监测仪安装提出“应安尽安、能安则安”的要求,并组织各县区摸清监测仪安装数量,确定安装计划和路线,以乡镇为单位集中安装,目前全市已安装免耕监测仪达5820台。同时,组织县区与农户和监测台加强沟通协调,提高了保护耕作作业实效。

“明年全市力争实施保护耕作580万亩,进一步明确主推保护耕作栽培模式,制定适合本区域的保护耕作作业标准,强化农机与农技、农艺、农水、种肥药综合配套的关键措施,确保国家和省市部署落到实处。”市农业农村局农机科负责人朱诗岩说。(记者 肖瑶)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