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名北京援藏抗疫医疗队飞抵拉萨 北京援藏抗疫医疗队的“医师节”

2022-08-19 09:35:25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西藏疫情正处在防控关键时期。17日,186名北京援藏抗疫医疗队员飞抵拉萨。19日,医疗救治专家、院感防控专家等正式进入拉萨市人民医院托管的拉萨市方舱医院。与当地的医护人员们一起,度过一个“战斗”的医师节。

方舱过节

17日11时许,北京援藏抗疫医疗队的飞机在拉萨贡嘎机场落地。一下飞机,几乎每一位医疗队员都感受到了明显的高原反应。“正常人的血氧不低于95%,下飞机我测了下自己的血氧,只有82%。”医疗队医疗救治专家组专家、北京友谊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于刚刚顾不上自己也出现了头晕、胸闷症状,就开始处置反应较严重的队员的情况。检查、化验、对症用药、协调吸氧……直到夜里23时,于刚刚才回到房间休息。

“爸爸,明天节日快乐,早点回来呀!”8月18日晚,于刚刚接到了儿子打来的视频电话。收到节日祝福,于刚刚连日奔波的疲累和尚未从高反中调整过来的不适,一扫而空。这不是他第一次奔赴支援抗疫的一线,疫情暴发之初他曾逆行援鄂,冬奥期间他又进入闭环提供医疗保障。爱人、儿子看上去已经惯了他一声令下、说走就走的工作状态。但他心里清楚,他们是以他为傲的,“儿子跟小伙伴们常提起我,总说我是去过武汉的‘白衣战士’。”

19日一早,他随队进入拉萨市方舱医院,开展指导和救治工作。昨晚儿子的笑语给了他莫大的鼓励,“我用行动去践行医师精神、抗疫精神,成为儿子心里的榜样,这个特别的节日必将终生难忘。”

入驻医院

北京援藏抗疫医疗队的院感防控专家、北京佑安医院副主任医师刘松涛、姚勤伟17日中午随队抵达拉萨。刘松涛与自治区卫健委领导及其他感控专家一起马不停蹄赶往达孜区人民医院和拉萨市人民医院,实地考察当地的院感防控情况,对有待加强的部分进行了现场指导,并根据情况制定了改进方案。由于初到高原,再加上紧张的工作节奏,刘松涛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头痛、恶心、呕吐、腹胀等高原反应,但是他还是坚持督导完毕后才回到驻地宾馆。

18日上午,刘松涛和姚勤伟对援藏医疗队进行了院感防护流程和穿脱防护服培训。由于拉萨海拔高、空气稀薄,许多在原地区轻松、常的“动作”,到了高原地区也变得艰难。看似简单的穿脱防护服动作,难度系数骤增。大部分队员都要重新、反复适应才能惯。本来血氧饱和度就低,再穿上严密的防护设备,有的队员嘴唇出现了紫绀。曾有过3年援藏经历的“老队员”、援藏抗疫医疗队副领队孙树学不住地提醒大家,放慢速度,避免动作过大。

18日晚,刘松涛再次赶往拉萨市人民医院,这次他带着行李打算“常驻”。“为了随时掌握医院的感控情况,第一时间拿到一手资料,尽量减少中间传递环节,为疫情防控争取更多时间。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就住在拉萨市人民医院,与当地医务人员并肩战斗!”19日,医师节正日子,两位专家一早就来到发热门诊,急诊和住院病房督导验收。

时刻待命

北京朝阳医院副主任医师杨苏乔来到拉萨已经整1个月了。7月18日,她作为北京“组团式”援藏医疗队成员抵达,主要任务是帮扶西藏医疗建设,指导当地医生开展临床和科研工作。随着西藏疫情突发,她接到了新的任务——进入方舱指挥部,指导医护人员开展诊疗工作。

杨苏乔说,高原抗疫面临两大困难,一是判别患者症状是新冠肺炎引起的,还是高原反应或其他基础病导致的;二是医务人员自身需要克服高原反应。

高原患者的评判指标不同于一般。“比如血氧不高于93%的患者,在原会被分型为重症患者。而在高原环境下,则需要全面询问患者的病史,并结合患者常住地海拔高度、胸部CT检查结果等综合因素做出判断。”杨苏乔介绍。

19日,北京援藏抗疫医疗队的队员们将进入方舱医院。“他们大多数没有高原工作经历,在缺氧、严密防护的条件下,梳理患者病情、协助研判,坚守一线。”说到这儿,杨苏乔感到心疼,担心同行们身体吃不消。由于承担着区域日常诊疗、疑难危重救治工作,杨苏乔目前没有进入方舱医院,“但我时刻待命。有召必应,义不容辞。”( 记者 孙乐琪)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