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鸭山市加速加力推动“四大新经济”转型发展

2022-09-09 08:55:20     来源:双鸭山日报

今年以来,双鸭山市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以“三航行动”为引领,以“能力作风建设年”为载体,以“四个体系”为抓手,坚持创新驱动,因地制宜,统筹推进,围绕“四大新经济”打造新引擎、激发新动能,加速加力推动双鸭山转型高质量发展。

提高站位,全面推动“四大新经济”走深走实。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生物经济、冰雪经济、创意设计经济“四大新经济”,是黑龙江省实施产业振兴计划,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的重大举措。市委、市政府提高站位高度重视加快发展“四大新经济”,成立工作推进专班,多次进行专项部署,以国家和省规划目标和发展方向为根本遵循,深入研讨学领会,结合实际科学下发了《双鸭山市“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实施方案》《双鸭山市“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实施方案》《双鸭山市冰雪经济发展实施方案》《双鸭山市创意设计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突出政策支持引导,制定了“四大新经济”相关配套政策措施55条。同时,出台全过程考评细则,将各县区推进“四大新经济”工作成效纳入年度主要指标考评体系。

结合实际,牢牢锁定“四大新经济”发展目标。突出目标导向,准确把握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方向,结合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明确未来发展预期目标任务。打造数字经济新蓝海。围绕现有产业基础和优势条件,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提升数字经济基础设施支撑能力,赋能优势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加快推动新兴数字产业发展,积极培育数字服务外包产业,构建数字化治理体系。到2025年,全市实现数字经济发展水显著提升,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建设生物经济新基地。依托丰富的能源基础和现代化农业优势,找准技术创新突破口,以“四个打造”为目标,全面加快打造全省生物能源示范基地,打造生物医药产业示范区,打造生物制造产业集群,打造特色生物农业升级版。到2025年,全市生物经济得到全面发展,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0%,成为全市战略新兴产业;开启冰雪经济新篇章。充分利用双鸭山市丰富旅游资源基础,全面普及冰雪运动,加快发展冰雪体育和冰雪旅游产业,打造科技冰雪文化产品。到2025年,争取全市冰雪旅游人数突破60万人次,冰雪旅游收入突破8亿元;形成创意设计新高地。抢抓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发展机遇,拓宽文创产品开发销售渠道,将创意设计融入景区景点建设,依托饶河赫哲族和小南山文化,发展“设计+文化”产业链,培育建设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孵化基地。到2025年,创意设计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创意设计产业初具规模,创意设计能力进一步增强, 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品牌效益初步显现。

多措并举,加快推进“四大新经济”项目建设。大力发展产业数字化,建设一批智能制造、智慧矿山、智慧农业、智慧旅游等产业数字化转型示范项目,推动黑龙新双锅管线车间、双煤机电极薄煤层采掘装备研发等项目进展。积极发展数字产业化,推动中小企业云台建设,以云台为支撑,拓展发展软件及信息技术制造产业。做强做大数字服务外包基地,探讨以VR制作、彩铃制作、软件制作等数字代工、台代工等数字服务外包方面为突破口,积极推动上下游产业集聚;壮大生物能源产业,发挥宝清万里润达、集贤鸿展等龙头企业带头作用,推动双鸭山伟明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龙气基竖炉还原气等项目进展,强化生物能源基础保障。加强黑土地保护利用,推进良种繁育推广应用,以中国水稻研究所(宝清)北方水稻研究中心、益生生猪养殖加工等项目带动,推进双鸭山市生物农业全面发展。加强中草药种植规模,推进林下参、刺五加、五味子等道地药材规模化、规范化、生态化种植,引导繁育基地和种植企业向中药材原料制备加工产业延伸,打造省内领先寒地北药种植基地;大力策划举办“全国冬泳日”、全国冬泳邀请赛、冰雪越野汽车穿越拉力赛、冰雪嘉年华等品牌赛事活动。发挥圣洁摇篮山滑雪场和青山滑雪场的区域影响力,打造独具特色的双鸭山冰雪旅游品牌。同时,开展更多融合登山、徒步、自驾、房车露营等旅游产品;突出创新驱动,借鉴宝清翡翠湖变“废”为宝的成功经验,深度赋能实体经济发展,积极打造双鸭山市文创品牌和“设计+”产业链。高质量承办好黑龙江省第三届蛋雕艺术展,依托四排赫哲非遗文化馆,设立鱼皮画、桦树皮画产品展销体验中心,推进非遗项目活态传承。

上下联动,全方位为“四大新经济”提供支撑。双鸭山市将积极抢抓发展新机遇,发挥各专班带头作用,把“四大新经济”工作作为检验各部门、各县区履职担当的检验标尺,切实履行主要领导第一责任人职责,带头落实具体任务,建立工作台账,实行挂图作战;围绕考核指标,细化分解任务,明确重点工作,压实领导责任,以台账推动重点工作落地。建立横向评价、纵向考核体系,强化督导问责,确保取得实效。聚焦“四大新经济”,聚力招商引资,坚持引大培强,强化招商激励,拓宽招商渠道,加大力度引进行业领军企业、头部企业,加快培育本地骨干企业,着力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同时强化各类要素保障和园区服务配套能力,切实为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夯实基础。优化发展环境,加大人才支撑,营造良好氛围,并通过积极对上争取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促进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引擎。(记者 杨军)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