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航拍下的万安县韶口乡渔光互补光伏电站,众多单晶硅光伏板在夕阳映照下蔚为壮观,与绿水青山相互映衬,构成绿色新能源生态景观。
位于鄱阳湖“肚脐眼”位置的棠荫岛上,有一个鄱阳湖水文生态监测研究基地。基地存放的中华鲟、江豚、胭脂鱼等珍稀生物标本,让人仿佛进入了一个静态的海洋馆。
鳤鱼重现,江豚、刀鱼、纯种野生“江西大鲵”种群等也在长江江西段、鄱阳湖及“五河”流域等地频繁出现……长江“十年禁渔”实施以来取得积极成效。
鄱阳湖水系流域面积占全省流域面积的97%。作为国际重要湿地,每年有数十万只候鸟飞抵鄱阳湖区越冬。近年来,江西以鸟为媒、以鄱阳湖为介,擦亮江西优质生态文化名片。
妩媚的青山,浩淼的鄱阳,不仅属于江西人民也属于全国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始终关注江西的生态环境,强调“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这十年,江西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有序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了历史性、转折性、全面性的跨越。
生态优先——争当绿色发展排头兵
从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到在全国率先发布推行河湖长制地方标准,形成以五级河湖林长制为核心的全要素监管体系,再到在全国率先出台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江西按照“作示范、勇争先”的目标要求,深化制度创新,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中,争当新时代绿色发展排头兵。
2014年,江西成为首批全境列入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省份之一;2016年8月,江西获批成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之一。从“先行示范区”到“试验区”,江西肩负积极探索新路的历史重任,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和生态环境“高颜值”协同并进。
江西流域生态补偿经验被列入全国推广清单,森林生态补偿稳居全国前列,渔业生态补偿考核位列全国第一……江西已经初步形成了生态环境受益者付费、破坏者赔偿、建设者和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良性运行机制。
江西,不负绿水青山。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开展以来,江西坚持以体制创新、制度供给和模式探索为重点,逐步形成了具有江西特色、系统完整、治理高效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全面完成试验区阶段性任务——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38项重点改革任务全部出台,生态文明“四梁八柱”制度框架全面建立,35项生态文明试点改革成果列入国家推广清单;山水林田湖草沙保护修复、全流域生态补偿、国土空间规划、河湖林长制等改革走在全国前列;靖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抚州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赣南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九江央地合作“共抓大保护”等特色改革品牌持续打响……
为进一步打响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品牌,今年3月,我省出台了《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更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规划纲要(2021-2035年)》,健全产权清晰、管理高效的自然资源综合管理体系,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
添绿赣鄱——筑牢绿色屏障
行走在赣鄱大地,一幅幅青山叠翠、绿意盎然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构筑起一道道绿色生态屏障。
山,越来越绿。
登上九江市柴桑区城门湖畔的城门山铜矿,满目青翠、空气含香,这个已有17年开采历史的矿区,如今彻底打破了人们对矿山“尘土扬”“污水流”的传统印象。
“以前,矿区随处可见裸露的岩土表层,矿土随意堆放,雨水冲刷还会造成水环境污染。”城门山铜矿负责人说。柴桑区以矿业转型、绿色发展试点工作为契机,坚持边开采边治理边恢复,矿区绿化植被覆盖率达100%。
作为矿产资源大省,江西探索出山上山下同治、地上地下同治、流域上下游同治的“三同治”模式。今年7月,江西出台全国首部专门规范矿山生态修复与利用管理的省级地方性法规,这是我省以立法手段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尝试。
水,越来越清。
为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决策部署,2020年1月1日,我省提前一年实施禁捕退捕工作,坚决做好长江和鄱阳湖的守护者。目前,我省已安置建档立卡退捕渔民6.82万人。
在都昌县周溪镇棠荫岛,全面实施禁捕退捕后,岛上渔民在各级党委、政府帮助下离岛上岸,实现转产就业。村干部王和珠高兴地告诉记者,近年来,村里每年都有三四个孩子考上大学,“外面的世界更精彩,特别是年轻人就业机会更多,孩子们能接受到更好的教育。”目前,周溪镇还建起了大型珍珠养殖和加工企业,推动产业转型,吸纳更多渔民就业。
水环境治理“组合拳”持续打出——全省连续6年实施全流域生态补偿,累计下达流域补偿资金210.9亿元;将鄱阳湖流域作为一个整体,全面推进“五河两岸一湖一江”全流域治理保护;率先发布推行河湖长制地方标准,全面推进以五级河湖林长制为核心的全要素监管体系……
十年来,全省河湖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国控、省控和县界断面全面消灭了V类及劣V类水体;2021年,我省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5.5%,全国排名第八位。
天,越来越蓝。
从2013年“大气十条”实施以来,全省大气战线工作者日夜盯防,365天无休监管保障我省空气环境治理,创新推进全域全境全面治理理念。
全省建立健全蓝天保卫战五项机制,持续推进“四尘三烟三气”治理;建成大气污染智慧管理平台,提升科学治污、精准治污水平;推动工业源、移动源、生活源等各领域大气污染治理……
2021年,全省PM2.5年均浓度首次降到30微克/立方米以下,优良天数比例提高到96.1%,两项指标均稳居中部地区第一位、全国前列。
点绿成金——壮大绿色经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真是没想到,减碳还可以折现。”今年3月,江西佳因光电材料有限公司以“生产1公斤三甲基镓产品的碳足迹核证值”作为关键指标,成功获得1500万元“碳足迹”披露支持贷款,这是全省首笔“碳足迹”披露支持贷款。
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江西加快构建以绿色工业、现代服务业、生态农业为主的绿色产业体系,努力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
江西作为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之一,创新推出畜禽洁养贷、林农快贷、绿色贷等特色专属绿色信贷产品。今年二季度末,全省绿色贷款余额达4761亿元,同比增长42%,实现绿色贷款增速、占比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良好发展态势。
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我省坚持以产业化利用、价值化补充、市场化交易为重点,着力构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元发展”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在青山绿水间逐梦“绿富美”。
今年4月,我省出台《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快企业绿色转型,努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展望未来,站在新起点,江西将继续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坚持新发展理念,厚植绿色底色,持续以更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陈 晖 记者 李冬明)
记者感言
让“美丽家园” 更加美丽
生态兴则文明兴。
十年来,守护着中国最大淡水湖的江西,在解答生态文明建设这道必答题的征程中,交出了一份让人们满意的答卷。
放眼赣鄱大地,如今的江西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老百姓呼吸上了更清新的空气、喝上了更干净的水,吃得更安心、住得更放心、生活得更舒心。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建设,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丽。
十年来,我们战之必胜。江西坚决把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全力打好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十年来,我们先行先试。江西积极利用绿色生态这一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探索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
十年来,我们为绿色发展保驾护航。我们以最坚决的态度、最有力的措施、最严格的标准推进生态环保督察整改。我们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持续推进产业升级。
如今,赣鄱大地“开窗见绿、推门见景”,所到之处都是令人心旷神怡的美丽画卷。未来,我们还将写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绚丽新篇章。(李冬明)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