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金秋,成都乡村大地吸引了全国目光。
位于成都新津区的天府农博园内,“庆丰收迎盛会”六个大字在金色稻浪中熠熠生辉,寓意“五谷丰登”的近20幅稻田画在3000亩田野中徐徐展开。为期15天的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主场活动在这里举行,向全国人民展示着“天府粮仓”丰收的喜悦,诠释着公园城市的乡村表达。
十年前,天府农博园所在的新津区兴义镇还是川西坝子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如今农耕文化与现代文明在这里交相辉映,勾勒出超大城市现代农业加速发展的生动轨迹。
党的十八大以来,成都市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三农”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摆在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重要位置,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坚持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协调推进、互补互促,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2012—2021年,成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稳步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2307元增长到29126元,年均增长10.0%;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12年的2.08缩小到2021年的1.81;2021年成都实现一产业增加值582.79亿元。
欢庆丰收,喜迎盛会。刚刚胜利闭幕的党的二十大,让成都城乡大地再次迎来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成都正在酝酿更大的丰收,在希望的田野上耕耘着更多的希望。
交出“中国饭碗”的成都方案
关键词
藏粮于地
从丰收节主会场向西几十公里,十万亩稻田横平竖直,沟渠纵横,金黄稻浪无边无际,各式机械往来穿梭,在秋日的阳光下焕发着蓬勃生机。
这是位于崇州市的天府粮仓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也是建设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成都片区的核心示范区。在这里,精心整理过的大田绵延数里,不仅种植着最新最优的粮食品种,还能实现全程标准化、机械化耕作,以更高的效率生产出更优质的粮食,带来更好的收益。
这是成都“藏粮于地”的代表作——高标准农田。“十二五”以来,成都市按照能排能灌、旱涝保收、宜机作业、生态友好、稳产高产的标准建设高标准农田。田网、路网、水网、观光网、服务网、信息网、设施用网等“七网”配套的标准使之成为成都平原沃野千里的“标配”,至今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88.77万亩,为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成都片区奠定坚实基础。
今年8月中旬,成都市出台《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成都片区的实施方案》等“1+5”政策体系,在空间上布局“一带十园百片”,即提升建设1个十万亩粮油产业带、10个以上十万亩粮油产业园区、100个万亩粮经复合产业片(园)区,区域内将实现高标准农田全覆盖,道路通达度平原区域达100%、丘陵区域达90%以上,农田灌溉保证率达80%以上,地力提升0.3个等级。到2024年末,园区面积占全市耕地面积的75%以上,建成国家级和省级粮油(粮经)产业园区15个以上。
而围绕体现“更高水平”,成都市提出了构建农田标准化、土地股份化、生产规模化、品种优质化、全程机械化、主体职业化、服务社会化、产品品牌化、管理数字化、效益多元化“十化同步”的现代经营体系,将以提升耕地质量和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加强科技协同创新,提升现代经营能力,在产业带及每个产业园区打造1个千亩科技研发应用核心区,每个产业片(园)区打造1个百亩科技研发应用核心区,大力推广以“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农业综合服务体系”为核心的“农业共营制”,将小农户融入粮油生产全产业链,实现区域内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推广应用面达98%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要达90%以上,粮油适度规模经营比重85%以上、社会化服务覆盖率100%。
对成都而言,“藏粮于地”还在于制定“长牙齿”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建立对粮食主产区的补偿激励机制;设立市、区(市)县、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田长;并连续出台加强耕地保护保障粮食安全十条措施,防止耕地撂荒的十条措施等,在顶层设计上为“藏粮于地”保驾护航。
关键词
藏粮于技
目光从田野收回到场馆。天府农博园核心区3000亩大田展区内,100多种智能设备正在精准运转,空气湿度、风力、土壤水分、营养成分、作物尝试、有无虫情……在“数字农业”加持下,这片稻田以最少的人力实现了精确的管理,种植的第七届“稻香杯”55个品种长势喜人,打造的四川“稻香杯”品比试验区迎来了高产稳产。
走进位于天府农博园创新林盘青苗1号楼的成都现代都市农业馆,一个被各色光笼罩的玻璃房是“高科技农业”的代表作之一。这是由国家成都农业科技中心带来的“植物工厂作物育种加速器”,在模拟自然环境光、温、水、气、肥的科学协作下,水稻从插秧到收获只需60天左右,比在常规大田的生长周期整整短了一半。
由京东等互联网科技企业打造的“无人农场”;由中化农业集聚北京农信互联、瑞士先正达、以色列安道麦等国际农业龙头企业建设的中化MAP现代农业技术服务中心西南总部;由通威集团依托太阳能发电技术在鱼塘里建成的“渔光一体示范园”……充满现代感的农业“黑科技”在成都乡村大地随处可见,发挥“藏粮于技”的作用,让成都广大农民彻底告别了“靠天吃饭”,在现代农业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种业强市”正是成都“藏粮于技”的关键一环。
6月8日,总书记来川考察时抓起的四川省“稻香杯”特等奖品种“宜香优2115”正是从成都选育的超级稻品种;9月18日,大邑县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的百亩高产示范片里,受农业农村部委托的专家团队经过现场测产验收,杂交稻新品种“川康优2115”以平均809.8公斤的亩产再次刷新了成都平原麦茬机插优质杂交稻高产纪录!
据悉,以“种业强市”为目标,成都市将现代种业纳入全面实施建圈强链的20个高质量发展重点产业链之一,构建以天府现代种业园区和中国南方蔬菜种业创新中心总部区“双核”为驱动,以成都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温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新津天府农博园、蒲江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等多点为支撑的种业发展格局。目前,成渝联建已成立西南首支1.5亿元天府种业产业基金;四川省现代种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已成功落户天府新区国家成都农业科技中心;天府现代种业园2.1平方公里总部区基本成形,93平方公里生产示范区规模成势,国家品种测试西南分中心等科创平台建成投用,建成国家级制种基地2.8万亩、省级保(育)种场4家;成都种业集团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
做好“公园城市”的乡村表达
关键词
抓改革促融合
这个国庆大假,紧邻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的张河村集趣·共享农庄“一房难求”。白天逛展打卡,喂羊驼抓鱼儿磨豆浆;晚上枕着稻香听着蛙声入眠……天南海北的城里人在这乡间的民宿中享受着“治愈”时光。
张河村曾是一个“空心村”。2018年,该村抢抓天府农博园落地建设契机,采用“互联网+分享经济”理念,打造了集非标民宿、休闲观光、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集趣·共享农庄。随着人流导入,又陆续孵化培育出“不二餐吧”“共享超市”“食物减法”等村社产业运营项目,实现“田园变公园、劳作变体验、农品变商品”,成为热门打卡地,带动村集体和在地村民通过收益保底和经营分红实现增收。
“点石成金”的,正是成都立足“联城带乡”的市域实际,在公园城市大美乡村建设下,不断探索农业农村改革,促进城乡融合所焕发的内生动力。
坚持全域规划、统筹规划,成都将乡村发展融入国土空间规划,完善了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加快推进以片区为单元编制乡村国土空间规划各项工作。目前,全市第一批次已统筹编制了35个镇级片区规划、35个村级片区规划以及439个专项规划,初步构建了城乡一体的规划体制,带动了城乡形态格局、联动机制、发展模式的深度变革,成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从2012年61.08%提高至2021年的67.88%。
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成都在全国率先开展以“确权赋能”为核心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通过“确实权、颁铁证”,构建形成“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在全国率先挂牌成立成都农村产权交易所,为农村产权依法流转交易提供服务;开展全国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改革试点,积极探索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在全国率先创新建立“风险分担、快捷高效、应贷尽贷”的“农贷通”融资平台,截至2022年9月,“农贷通”平台累计注册用户98726人,入驻一级金融机构79家,发布金融产品676个,累计放款27870笔,金额472.63亿元,累计完成贴息申办4067笔,贴息金额6106.56万元。
据悉,坚持以城乡融合为方向,近年来成都始终贯彻“城乡一盘棋”,农村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纵深推进,8项改革成果被国家部委推广,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制度性通道基本打通,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城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2021年,成都市西部片区获批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全市“三农”工作开始启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新探索。下一步,成都还将紧抓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赋予的改革试点机遇,持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稳妥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和产品创新,进一步健全完善集体经济发展长效机制,力争到2030年基本实现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全国领先。
关键词
生态价值转化
金色的稻田随风起伏、绿油油的玉米挺直了腰杆、油菜花的芳香扑面而来……无论是驾车经过绕城高速,或是自行车骑行环城绿道,市民们都会被一片片良田所惊艳。这是成都围绕城市环城生态区绕城高速公路两侧各500米范围,及周边七大楔形区域打造的十万亩粮油产业带,无论是驾车经过绕城高速,或是自行车骑行环城绿道,都能在中心城区领略良田千顷、稻田麦浪的美景。
今年国庆假期,乡村休闲游、近郊古镇游、生态度假游成了超过半数游客的选择。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所在的天府农博园共接待游客25.66万人次;7家A级天府古镇假日期间累计接待游客超110万人次;蒲江明月村、都江堰青城山、龙泉驿山泉镇、大邑安仁古镇、彭州磁峰镇、温江寿安镇等区域的乡村精品民宿入住率超过80%;鲜道幸福里、沸腾小镇等乡村网红餐厅持续爆满,广大市民走出家门,走进绿道、乡村、田野,尽情享受生态的馈赠。
农村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在成都市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壮阔实践中,寄托着乡愁的广大农村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部分。“岷江水润、茂林修竹、美田弥望、蜀风雅韵”,川西平原2000余年的生活方式和乡村美学,形成了历史文脉、经济流向、绿色廊道、产业分布交互融合的空间结构。近年来,成都市以“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建设为抓手,全域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大于94%,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率达92.3%,截至2022年9月,全市已保护修复利用川西林盘1005个,打造形成了168个高品质精品林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美乡村的生态优势让乡村价值得以重估,催生新场景、新业态和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近年来,各地纷纷推动乡村绿道串联特色镇街、贯通川西林盘、链接大地景观,构建“农业+商贸”“农业+文创”“农业+旅游”“农业+康体”等多种融合新模式,推动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大邑南岸美村、蒲江铁牛水乡、崇州“幸福里”……如今的成都乡村大地上,精品民宿、特色餐饮和乡村酒吧等新场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20年全市休闲农业接待游客达1.26亿人次;全市乡村旅游总收入从2018年的215.33亿元增长为2020年的268.61亿元。
非凡十年 数说成都农业
■2012—2021年,成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稳步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2307元增长到29126元,年均增长10.0%,年均增速在副省级城市中居第1位;绝对额在副省级城市中的排位从2012年的第10位上升至2021年的第6位,提升了4个位次。
■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先后突破1万元大关和2万元大关,从2012年的9569元增长到2021年的20460元,年均增长8.8%。党的十八大以来,成都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从2012年的41.1%下降至2021年的35.8%,年均下降0.53个百分点。
■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年跑赢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12年的2.08缩小到2021年的1.81,十年间下降了0.27,下降幅度达13.0%。成都城乡居民收入比的排位从2012年的第8位上升至2021年的第3位,在副省级城市中仅次于宁波和杭州。
■以简阳为重点区域,成都聚焦116个省定贫困村和7.7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按照“两年脱贫攻坚、三年巩固提升、五年高标准全面小康”总体定位,集中全市力量开展脱贫攻坚。2017年底,成都在全省率先完成所有村、全部户脱贫退出目标任务,进而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党十八大以来,简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8822元增加到2021年的21706元,年均增长10.5%,领先全市平均增速和简阳同期GDP年均增速,分别超出0.5和2.5个百分点,并在2021年首次跻身全国百强县。(记者 陈泳)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