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推音乐剧“先看剧 后买票” 50岁小柯在做一件很摇滚的事

2021-12-14 10:12:03     来源:北京青年报

创作了《北京欢迎你》《因为爱情》《归去来》《等你爱我》等经典歌曲的音乐人小柯,最推出了一部音乐剧《西大钟下》,而这部剧在国内首创的“先看剧、后买票”的新鲜玩法也引发了超高的关注度。

正值小柯剧场成立十周年之际,《西大钟下》于12月4日首演,观众看完之后觉得剧值多少钱就付多少钱。日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专访时,小柯说,这种新模式的尝试与《西大钟下》的主题也十分契合——关于理想和现实的碰撞。

做法

选座后零元付费,观演后自愿付款

据小柯介绍,《西大钟下》采取的“先看剧、后买票”模式,观众可以先通过剧场的小程序选座,票价最低100元、最高699元,区别在于位置不同,选好之后零元付费,观演结束之后根据自己的体验感自愿付款。

这种模式在国内的商演市场可谓首创。小柯说他决定做这样的尝试,源自他曾经受邀去看戏,发现有些戏的品质实际上与宣传有很大的出入,“你买错一件东西,顶多浪费点钱;但观演上当,不仅仅是浪费钱,还浪费时间。”在小柯看来,现在很多演出忽略了制作而只依靠营销宣传去吸引观众,甚至完全在“忽悠”,这是他最不能接受的。

“在我个人的价值观里,在做音乐的时候,我一直遵循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概念,就是写好作品比炒作要重要得多。”早在2019年,小柯就萌生了“先看剧、后买票”的想法,但苦于一直没有机会。如今,正值小柯剧场成立十周年,这个想法终于可以如愿实现,而且时机刚刚好,“赶上剧场成立10周年,哪怕是没做起来或者失败了,也算是10年对观众的一个回馈。”

小柯说,这种新模式的尝试,与《西大钟下》这部剧的主题也十分契合——关于理想和现实的碰撞,“就是说戏里戏外我们都是在讲同一件事,戏中借助于摇滚乐这个载体,大家觉得我在现实中做这件事也很摇滚。”

在设想之初,小柯也征求了不少业内人士的意见。赞同者认为此举另辟蹊径,势必会有很高的话题度和关注度;反对者认为这是在拿不可捉摸的人做赌注。还有人特意给他发信息说:如果真这么做了,你一定会失望、伤心,还不如免费演出,至少能收获流量。但最终小柯还是决定去尝试,“首先我们相信作品的品质,其次是相信观众。我相信在当下这个社会,大多数人还是很诚信善良的。我觉得那些爱占便宜的人,首先他也不会来,对吧?能够走进剧场看音乐剧的人,首先他是有一定素质的。”

效果

看完演出的人至少都付费了

实际上,从12月4日首演到12月8日的票房效果来看,几乎场场爆满,观众到场观演后的付费率百分之百。除去订票后未到场的情况,一张票最低付费100元,这也是正常售卖的门票最低价。最高票价699元是第一排的价位,目前还无法得知坐第一排的观众是否都按这个价格付费——因为购票实名制,但微信付款并非实名,无法一一对应;另外有观众付费远远超过699元,到底是付了一张票还是几张票的钱,还不得而知。

而12月9日和10日两场的票房则高出了以往。总之,截至目前,朋友提醒他“可能会伤心”的情况还未出现,演出的票房与正常售票的情况并无太大的差别,这令小柯倍感欣慰,“觉得特开心。我一直倡导理智消费,实际上看完演出的人至少都付费了。”

《西大钟下》的演出将持续到明年1月20日左右。最终的票房情况小柯也早有心理准备,“要伤心也是在后边,前面应该不太会。跟谈恋爱一样,前面都是比较热烈的,到后期才会伤心。我觉得万事都有一个过程。”

对于此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有人订票不来、有人恶意搞破坏等状况,小柯介绍都有应对的措施。与此同时,他承认这件事有一点冒险意味,但在他看来,这一冒险也算值得,毕竟当初做小柯剧场的初衷并不指着剧场赚钱,如果有盈利,全部再投入,用来改善剧场的各种硬件设施。

剧本

回忆当年“走穴”时光和青葱岁月

《西大钟下》这个戏的名字和立意在小柯的脑海里已经很多年。年轻时组乐队的时候,小柯跟很多歌手有合作,大家在一起就聊起上世纪80年代走穴的故事,那种走南闯北的颠沛,给小柯带来很多无法言喻的快乐,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柯说,当时走穴的队伍出发集合地往往就是在北京火车站西大钟下,所以,“西大钟下”这几个字在他心里烙下深深的印记,“那会我只会写歌,但是西大钟这个名字没法写成歌,解释起来太费力;也可以写成小说,但我不会。”如今以音乐剧的形式把这些故事讲出来,再合适不过。

剧中的故事有的是小柯听来的,有的是他亲身经历的——比如当时乐手的地位是很高的,有的歌手成名以后变得目中无人,乐手看不惯,就会在演出的时候使绊子,比如将节奏打乱,让歌手无法正常演唱;再比如歌手本来已经唱完一首歌,但乐队马上重新奏起,这样歌手就得再唱一遍。如此反复循环,同一首歌,歌手可能要连着唱很多遍。类似的故事,小柯都写进了《西大钟下》。

但这并不是《西大钟下》的主题。80年代的流行音乐,充满激情、理想和浪漫,是一整代人的青春,也是小柯的青春。在《西大钟下》中,小柯虚构了这样一个人物:一位普通的吉他手疯狂地爱上了摇滚乐,在追梦的路上历经艰辛、经历了离奇遭遇甚至九死一生,在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反差下,身边的爱人和兄弟陆续离他而去,最后他回到西大钟下,想用歌声挽回大家的理想和热情,但随着钟声敲响,大家还是各奔东西,只留下他孤身一人……小柯说,剧中主人公的形象,正是他们这代人的一个浓缩——他痞、他坏,他喜欢诗歌、喜欢摇滚乐,拧巴、任,也一往无前……

剧场

音乐用来谋生,剧场属于理想

《西大钟下》的创作始于去年疫情期间,到完成、反复修改成熟刚好赶上小柯50岁生日。小柯说,这也算是送给自己的生日礼物。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龄,小柯说感觉自己最大的变化就是音乐创作变得更加务实,知道自己要写什么。

“二三十岁的时候,你往往不知道要写什么,非常随,对自己写出来的歌一点预判都没有;现在会预判得准确一点,能知道我这歌写出来是什么样子,也知道表达的情感浓度有多深,包括别人听完之后会有什么感觉。”

小柯坦言,音乐创作很难准确判断好坏,成功与否有很大的运气成分,反而当下编剧的工作让他感觉更得心应手、更有把握。个中原因,小柯觉得可能写歌相对简单,剧本相对复杂,把控好细节就会渐入佳境。“就像越复杂的机器,你对它的控制越准确,火车肯定跑得快,因为它复杂。如果是一辆摩托车,它很简单,但我不知道它快不快。歌相对简单,一挥而就,好不好很难说;但是戏相对复杂,有故事、有结构、有音乐、有演员、有排练、有观众等等,你只要把控好每个细节就可以。当然也仅限于在我们(小柯剧场)这里。”

2012年小柯创建了小柯剧场,开始了他的第二职业——编剧生涯,至今在这里已经演出过多部小柯创作的音乐剧,包括《稳稳的幸福》《因为爱情》《等你爱我》等。其实早在2007年,小柯就涉足了音乐剧领域。当时,他曾试图找一位志同道合的专业编剧跟自己合作,但是没成功,“搞音乐剧是一件偏理想化的事情,很难找到真正愿意静下心来搞创作的专业编剧。而且我又觉得光会音乐也不成,就开始研究写剧本。”2007年的第一部戏大家给的反馈是:歌特好,故事就不做评价了。小柯只当这是在夸他,花了大量的时间去研究怎么写剧本,而且后面的剧干脆不配乐。完成了两部话剧之后,小柯对自己的编剧能力越发自信,2013年重新开始写音乐剧,直到现在。

小柯表示,如果说音乐用来谋生,剧场就是他的理想、一个舒适的港湾。他形容剧场就是他的高尔夫球场,“比如你们每天早上起来去打高尔夫球,我每天晚上在这里打高尔夫球。你们是去别人的球场打,我是在我自己的球场打,特开心。”

心态

年过五十向孩子学多问为什么

50岁的小柯依然努力让自己保持对新鲜事物的好奇。这两年来,他录了很多短视频。这其中,有他演唱经典歌曲的视频,也有他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脱口秀”。在某短视频台,他的粉丝量已接160万。其实这是疫情期间小柯闲下来无意间做的一件事,没想到有那么多人在关注。在这里能最直观地看到大家的各种评论、对于他音乐的直接反馈和态度,这是小柯最在意的。其中也有人留言希望小柯多创作新的作品,不要吃老本。

对此,小柯坦言,能吃老本是一种本事,然而创新也是有新陈代谢的,“总有一个过程,就是早晚有一天你什么都干不了,这是肯定的。无非就是你能够延长多久而已。我当然也希望能延长,首先需要身体好、有精力,这是最基本的,然后你要保持一份好奇心,当然,保持强烈的表达欲也很重要。”

在小柯看来,人到50岁,该有的经历都有,过尽千帆,越过山丘,很难再像年少时那样可以喋喋不休,“年少的时候为什么喋喋不休地说?因为你什么都不懂,你老问为什么,就写了10万首歌。年老之后你没有那么多为什么,你不愿意问了,不愿意想了。”

这样的变化,在小柯看来,是成熟的标志,但于事业而言,却是一大麻烦,迫切需要去打破,“有时候要多跟我儿子学,学问十万个为什么。”

为华语歌坛创作了无数经典曲目,包括《因为爱情》《最熟悉的陌生人》等,小柯在歌坛的地位毋庸置疑,但这从来不是他所看重的,甚至他害怕被定义、被推上风口浪尖,“做一个头老百姓最好。”

这十年来,小柯尽量减少抛头露面的机会,大部分时间在创作,其次是待在剧场,过得很安静也很真实。最他参与了综艺节目《时光音乐会》《最美中轴线》,回到家就开始反省为什么要这么高调。细细想来,参与这两个节目的过程,也是他找回“问为什么”的过程,说明自己还是对一些事有好奇心的,“我想看看现在的真人秀到底是怎么拍的?我对技术好奇,对内容也喜欢,比如中轴线是写北京的,时光音乐会我对歌手感兴趣,我也想看看现在做音乐节目是什么样的。”( 记者 寿鹏寰 )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