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光明日报北京6月26日电(记者张蕾)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26日发布《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我国公众普遍具备较强环境行为意愿,但在不同领域实际行为表现存在差异。其中,行为表现较好的领域是“呵护自然生态”“关注生态环境”“减少污染产生”“节约能源资源”“选择低碳出行”和“分类投放垃圾”,受访者在这些领域基本能够做到“知行合一”;行为表现一般的领域是“践行绿色消费”“参加环保实践”和“参与监督举报”。
《报告》显示,在环境状况感知方面,超八成公众认为其所在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不严重,部分公众认为其住处附近存在空气污染(23.1%)、噪声污染(15.6%)和垃圾废弃物污染(15.3%)等突出环境问题。除均认为空气污染和垃圾废弃物污染是突出环境问题外,城镇居民更多感受到噪声污染(17.9%),乡村居民则更多感受到水污染(13.2%)和土壤污染(11.6%)。
调查结果表明,公众对政府生态环保工作高度认可,普遍认为中央和地方政府生态环保工作力度都在不断增强,认为增强的人数占比分别为69.2%和64.7%。公众对所在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较为满意,东部地区公众的满意程度最高,东北地区公众的满意程度最低。超六成公众认可其获得感和幸福感整体上因政府的生态环保工作在不断增强,17.1%的公众认为其获得感和幸福感增强了很多。
与往年调查结果相比,公众在多个方面行为表现均有提升:在关注环境信息方面,2019年经常关注环境信息的受访者人数占比为60.8%,但到2022年,主动关注或传播交流过环境信息的受访者人数占比接近八成,比2019年增长了近两成;在践行绿色消费方面,2020年能经常做到购买绿色产品的人数占比为三到四成,但到2022年,人数占比已超过六成;在分类投放垃圾方面,2019年仅有30.1%的受访者认为自身在垃圾分类方面做得比较好,但到2022年,经常能有效投放各类垃圾的人数占比达六成以上;在环保监督举报方面,2022年有超一成(14.8%)受访者举报过环境问题,比2021年(10.6%)有所提高。
自2019年起,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每年跟踪调查评估公民生态环境行为状况,并发布年度调查报告,旨在通过开展系统科学的调查,全面了解公众环境行为状况、人群特征及影响因素,更好地促进公众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更有效地服务环境管理决策。本年度调查于2022年11月6日至2022年12月11日期间开展,采用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CATI)方式,内容涵盖《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中的各类行为领域,范围覆盖全国除港澳台以外的31个省(区、市),累计回收有效问卷12485份。
《光明日报》(2023年06月27日 08版)
资讯推荐